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刘鸣教授的《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获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0.01.11

        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全世界因卒中所致的死亡2/3以上发生在欠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卒中防治情况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十分需要最新和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帮助制定全球卒中防治策略。为此国外学者已发表了3个关于世界各国各地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的系统评价,但都未纳入中国研究。其原因主要与不符合纳入标准等因素有关。中国大陆有无与时俱进的卒中流行病学数据?数据质量是否符合国际公认标准并可与国际上其他研究进行比较尚不清楚,故有必要对国内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以得到能被国际认可的准确数据。
        社区研究是最理想的流行病学方法,但因资源限制和诸多可行性问题而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实施。基于医院的卒中登记在资金、时间和人力等方面有更大优势并更有利于观察卒中存活患者的残疾情况,但国内已有的卒中住院病例研究多为非连续性、样本量小,缺乏远期残疾情况的数据。因此在国内前瞻性连续登记入院的脑卒中病例,建立卒中登记库并长期随访,有助于更加准确认识当前中国卒中的疾病规律和临床特点。
        目前脑卒中有1级证据支持的疗法极其有限,迫切需要开发更多更有效的疗法以满足脑血管病防治的需要。国内关于中国特色疗法的研究发表并不少但多不为国际认可,有必要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国内常用特色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研究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筛选出有效疗法或找出差距以便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实施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为卒中治疗方法选择和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证据和范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血管病中的病死率最高,防止其再出血的最好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但手术时机、病例和术式的选择尚有争论。
        刘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动脉瘤手术时机和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术式的改进等难点问题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改善生存质量。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特色疗法治疗卒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筛选出更多有前景的新疗法,而动物模型的改进可促进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本项目采用国际通用的系统评价、临床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了脑血管病防治的难点,获得了有科学价值的结果,获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首次用系统评价对中国大陆卒中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科学评估并对我国卒中防治策略和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改进提出了可行建议,结果发表在《Lancet Neurology》(IF14.27)并配发社论评价"作者报告了中国卒中社区防治项目令人鼓舞的结果",还专版介绍作者引进、运用系统评价对中国卒中流行病学及中医药研究进行严格评价的研究成果;在上述基础上最先开展了住院患者前瞻性连续性卒中登记并长期随访,是对当前国内社区卒中流行病学研究难点的一种解决。最早报告中国卒中远期残疾率;报告了血压、血脂和病因亚型等的分布及与远期结局的关系。最先在国内推广卒中登记方法。最早用国际标准的系统评价对针刺和中药等特色疗法治疗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研究质量进行严格评价,《Stroke》(IF6.499)刊登了论文并配编者按,评价其"是第一篇关于中药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结果多次在国际会议发言并被美国AHA、英国国家指南及脑卒中英文专著引用。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的缺陷,首次按国际标准严格设计实施了针刺治疗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针刺是安全的;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治疗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对IV、V级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的新观点;率先对高难部位复杂动脉瘤提出新术式。
        刘鸣教授的团队研究发现,已有疗法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他们开展动物实验探讨了针刺和多种中药的作用机制,为筛选更多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疗法奠定了基础。首次构建了动脉瘤高切应力生物力学动物模型,建立了慢性脑梗死灵长类模型并申请发明专利1项。
        共发表论文111篇,SCI收录40篇,Medline收录41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和专著各1部。论文总被引394次,他引347次,最高影响因子31.718,单篇他引最高35次(SCI论文他引22次,正面他引多来自高影响因子杂志)。发表于JAMA、学科排名第一的Lancet Neurology和Stroke上的论文有13篇。
 

作者:医院宣传统战部 来源:未知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