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胡兵教授应用娴熟的ERCP技术,成功为一名百岁患者取出化浓性大型胆管结石。
今年8月满一百岁的崔竹宾婆婆是成都人,大约两周前脸色发黄,伴有低烧;因老人1998年做过胆囊摘除手术,家人怀疑她胆结石病复发,于是家属带婆婆到家庭附近的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直径约3公分,还伴有大量脓液和泥沙样结石。由于患者高龄,不确定因素多,而且病情严重,可选择治疗方法少,风险极大,连续三家医院均不敢接收崔婆婆入院治疗。
11月27日,儿女们带着老人来到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中心主任胡兵教授检查后,确诊老人是脓性重症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还合并严重的心肺病变,低蛋白、低钾,伴有大量胸水、腹水,必须尽快手术。但是老人年龄太大,胡兵教授也没有十足把握。
胡兵教授告诉记者,理论上崔婆婆的治疗有外科手术、药物保守治疗和ERCP三种方案,但崔婆婆的病情、身体基本状况否定了外科开刀方案,“也许连麻醉关都过不了”,胡教授说;而药物保守治疗对崔婆婆也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严重的病情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会导致严重后果,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唯一可能的治疗手段就是采用高新技术ERCP来取出结石、引流脓液。
所谓ERCP技术,在这里就是指通过消化内镜,把手术工具送到胆总管内,通过造影后X光监测和内镜视频监测,把结石破碎并排出,放到肠到内,随大便排除体外,同时引流脓液排除体外。这种技术是在消化内镜检查基础上延伸的一种治疗手术,属于当前治疗胆管结石方面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治疗时只需要在放内镜时候在口腔进行局部的麻醉,不用开孔或者开刀。优点是安全性高、治疗时间短、效果立竿见影,风险相对较小。但对ERCP医生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能够熟练应用该技术的医生并不多,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有3名医生能熟练开展这个技术,而中心主任胡兵教授在国内属于顶尖级的ERCP专家,平均一个手术日开展手术7台左右。
但对于百岁重症患者,不治疗结果只有一个,如果治疗,即使是用ERCP技术,患者仍然有下不了台的可能。通过与家属认真的解释沟通,因患者家属中有医务人员,对治疗的风险和胡教授的压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对他的方案给予了充分支持,甚至连可能的意外发生后,老人后事的安排等问题,家属都做了相应的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于是,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决定为崔婆婆的健康长寿“冒一次风险”。
为了慎重起见,华西医院消化科主任唐承薇教授在术前亲自来手术室外与家属再次沟通,并在手术室督战手术全过程。
12月3日下午3点,被安排为当日最后一台手术的崔婆婆被推进ERCP室。通过10来分钟的准备,3:15分,胡教授开始向崔婆婆口腔插内镜,由于婆婆肺部有炎症,不断咳痰,通过三次试插,才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和胆管的交会处。这时,记者在监控室的视频显示器上看见,镜内伸出高频中刀,在胆管连接肠道的乳头上切开一公分长的口子,黄色脓液立即喷涌而出,而3公分大小的结石就卡在里面的胆管内。只见内镜通道中伸出一根圆珠笔芯大小特种金属探头,顺着胆道插到达结石部位,释放出一个长约四公分长的金属套拦,在胡教授灵巧的操作下,套住结石。在试探了一阵待套拦把石头套牢后,钢丝逐渐收紧。胡兵教授转动手柄上的绞盘,大石头顿时变成了几个小块;由于石头过大,这个程序反复几次,连金属套拦也绞坏三个。终于将大结石逐渐粉碎,大的有约半公分,小的成沙状;随后,胡兵反复用带有套拦的金属探头将碎石从胆道中掏出来,流如肠道中。如此反复二三十次,结石碎块越来越小,最后呈泥沙状,不断被胆管里面的脓液冲刷而出,流入胃肠道。整个过程中流出的脓液不少于200毫升,经过45分钟的艰苦努力,浑身被汗水浸透手术衣的胡教授才将胆管内的结石和脓液清理完备。下午4时许,在安放好引流管道后,手术圆满结束,术中崔婆婆意识清楚,没有痛苦迹象。
术后,胡教授告诉记者,这台手术太难了,时间相当于他本人做普通病人的两到三倍,而且为了保证患者术中更舒服、安全一点,手术体位采用的是左侧卧位,这样更增加了手术医生的操作难度,而普通病人是平卧,操作更方便一些。
目前,由于崔婆婆还有胸水、腹水、肺炎等相关疾病还需要近一步治疗,大约还要在华西医院消化科病房住院一周左右,方可出院。
胡兵教授告诉记者,他本人从1997年开始第一台ERCP手术至今,已经积累了数千例成功病例;目前每年开展ERCP手术近千例,常规疾病可以在20分钟内熟练完成操作,范围已经拓展到胆管结石、胆道狭窄、胆管炎、胆管肿瘤、胆道蛔虫胆道疾病和重症胰腺炎、胰腺炎、胰管结石、胰腺肿瘤等胰腺疾病。在华西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ERCP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常规技术,该中心已经被卫生部批准为消化内镜培训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全国医生来此学习进修,相信ERCP这种高新实用技术将会在更多医院、更大范围为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