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报社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和医学科学报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发布仪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礼堂举行。“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排行榜”包括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行和25个医院学科影响力排行。我院位列2015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综合类第一,这也是我院连续两年名列该榜单综合类第一名。
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对象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公布的1148家三级医院名录为基础,增加部队医院、中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76家,共对1324家三级医院进行科技影响力评价。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639家、中部地区377家、西部地区308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学术影响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
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从医院科技影响力入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系统、客观、全面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研究,旨在形成激励医学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为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0的医院分布在22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23家、20家、9家;按区域划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72家、13家和15家。
本榜单发布数据均来自权威可靠的统计数据源,包括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政府部门统计资料、医院网站以及相关内部资料等。基于上述数据源,建成了包含200余万条数据的基础数据库,主要有科技论文库、科研人员库、科研项目库、科研机构库、公开专利库和技术标准库等。
25个专科榜单中,我院呼吸病学(第3名)、消化病学(第4名)、血液病学(第10名)、肾脏病学(第7名)、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第3名)、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第9名)、神经外科学(第6名)、泌尿外科学(第4名)、骨外科学(第9名)、皮肤病学(第9名)、精神病学(第3名)、肿瘤学(第4名)、变态反应学(第10名)、普通外科学(第3名)、胸外科学(第4名)、心血管外科学(第4名)、神经病学(第4名)这17个专科进入各专科榜单前十名。
在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授牌仪式上,龚启勇副院长代表我院上台领奖,并做了主题为“科技创新引领研究型医院持续发展”的经验介绍。
龚启勇副院长表示,科技创新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促进科研创新研究方面,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完善一体化创新条件链
目前,全院科研基地总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科研设备总价值超过3亿元。同时,医院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如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这为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汇聚一流科研人才,形成规模化创新团队
医院先后引进了84位杰出人才,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医院以PI为核心,建立了一支高水平、规模化的动态专兼职科研队伍;通过“六大人才工程”,培养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3.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实施重大牵引工程
医院以“做精做强、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科卓越发展1·3·5工程”,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基础与临床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科实力。
4.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促进临床创新导向
医院的科研评价体系由以往只包含单一评价指标的体系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综合体系转变。同时,医院建立了专门的临床转化机构,以推动临床科研转化。
5.构建转化医学服务链, 促进医学成果临床转化
2012年,医院建成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整合了“ 政- 产- 学- 研- 资- 用”转化医学资源优势,以加速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此同时,医院构建了从原始研发到生产流通的新药创制的创新产业技术链。
6.深化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科技合作
医院设立了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与国际一流大学医学院、医院、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学科团队人员到国外进修、培训。未来,华西医院将继续深入推进学科卓越发展1·3·5工程,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资源整合,通过科研带动人才团队发展,持续提升医院科技和学科影响力,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临床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