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成都召开,这是中医药领域首个立项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牵头主持,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四川大学联合承担。我院循证医学中心孙鑫研究员承担了课题五“穴位不同功能态的临床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这也是我院循证医学中心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穴位的敏化研究”项目是在前期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转化医学理念,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前沿技术,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针对穴位敏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从朔源理论、明确现象、揭示规律、阐明机制、证实意义等角度,揭示穴位敏化在不同病证发生、发展、转归的时空动态规律;寻找穴位敏化的客观显像;揭示穴位敏化的物质基础;阐释穴位敏化的调控机制;验证穴位不同功能态在针灸临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中的价值,促进穴位敏化向针灸临床应用转化的全面推广,提高针灸临床服务能力。
孙鑫研究员承担的课题五基于国际公认方法体系,并结合针灸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中医经络、脏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膝骨关节炎、稳定性心绞痛为代表,分别运用诊断性试验、整群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多水平模型剂量-效应分析等方法,从疾病诊断、预防、治疗三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开展示范性研究,多角度证实“穴位敏化可准确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发挥穴位效应特异性、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预测疾病转归”的假说,科学全面地评价穴位不同功能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为穴位敏化的针灸临床转化应用提供范例。
启动会上,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执行与管理等有关要求,梁繁荣教授对项目吸取评审意见后研究方案的完善情况和研究计划进行了报告。课题负责人梁繁荣教授、李志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唐惠儒教授(复旦大学)、熊利泽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孙鑫研究员(四川大学)分别就“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研究”、“穴位敏化的客观显像研究”、“敏化穴位的微理化环境变化的系统生物学机制”、“穴位敏化的调控机制研究”、“穴位不同功能态的临床应用研究”5个课题报告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安排。
会后,项目课题组骨干针对重大基金项目的特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重大项目的要求进行了讨论,对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组建、《“穴位的敏化研究”重大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项目课题资源共享、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的组织和筹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