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我院“文化长廊”建设经验获刊《健康报》“文化 视窗”创刊号 2013.01.11

       


 

 

        我院“世纪华西、光影故事”——庆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20周年大型历史文献图片展自2012年10月19日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我院以文化长廊作为医院文化建设载体,让病人得到更多更好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做法得到了《健康报》的关注和肯定,并在其“文化 视窗”创刊号上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全文摘录如下:
 

                                          世纪华西的光影故事
                                                      

                                                               本报记者 廖志林 通讯员 姜贤飞
        2012年12月4日下午,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先生专程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观了“世纪华西、光影故事”——庆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20周年大型历史文献图片展。赵朴大使观展后说,这个展览让他了解了华西医院的历史,了解了加拿大人100多年来与四川的友谊。大使还透露,2013年1月,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官方代表团将要访问四川,他会建议该代表团来华西医院参观这个展览。
        从1892年加拿大人启尔德博士在成都四圣祠街开办了一家个人诊所,到当今中国位列三甲的超大型高水平医院,华西医院经历了120年历史。201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加拿大驻华大使馆联合在华西医院举办了“世纪华西、光影故事——庆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20周年大型历史文献图片展”。
        展览内容分为“当年巴蜀”、“光影故事”、“史海留珍”、“建筑经典”四大篇章。其中,“当年巴蜀”回顾了华西医院创办和发展早期四川的社会背景;“光影故事”主要讲述了华西医院创办和发展早期的那些人和事;“史海留珍”则呈现出华西医院创办和发展早期的一些文献和档案实物照片;“建筑经典”选用120年来华西医院的经典建筑照片表现历史变迁。而展览展出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献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华西医院主要创始人之一启尔德先生留下了一幅肖像。1892年的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积贫积弱,巴蜀大地更是封闭落后。就在成都的四圣祠北街12号,来自加拿大的启尔德医生首开西医福音堂诊所。福音堂诊所最初定位为平民诊所,家境好的人家看病适当取酬,贫民就诊分文不取。福音堂诊所于1913年更名为红十字福音医院,后定名仁济医院,是今日之华西医院的最早起源。作为四川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启尔德在1911年讨袁护国战争期间,积极救护伤员和病人。人们评价说,“在他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1920年,他在回加拿大休假期间不幸染肺炎病故。消息传到成都,成都的社会名流在文庙为他举办了传统的祭奠仪式。
        启尔德对华西的贡献远不止这些。通过另一张教材图样的照片,人们了解到,20世纪初,在仁济医院开办十数年后,传教士和医生都意识到了本地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欲建立科学医学于华西,必须由医学教育入手”。1914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的建立,标志着华西医院学院派路线的起始。而这些医科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医科开办初期教授们尤为关注的事。为此,启尔德在1917年编撰并由英华书局正式出版了历史上第一本,可能也是唯一一本以四川方言发音的中英文对照教材,目的是为解决四川话与英文难以沟通的问题。
        这本教材汇集了大量四川话的生活常用语,与英文对照读来一板一眼。“今天走得拢吗?走不拢。今天横顺都要走拢。”“扫归一了,跟到就抹灰。”……翻看这份老旧的川话英文教材,标准川话“课文”由繁体字印刷,下配英文翻译一一对照。课文结尾,还有“横顺、归一、跟到、抹灰”等“艰涩”四川话对应的英文单词解析。而今,这些当年的方言在四川的偏远乡村可能还能听见;其英文翻译同样也是古典语风,难以在今天之西人口中听得。
        “跟现在的检查单几乎异曲同工”
        成都市民多早开始接种牛痘?在华西医院此次展览的众多文献资料中,一份1岁男孩“狗娃”接种牛痘的存根给出了答案——民国5年(1916年)。这张编号337号的种痘存根上,清晰地记载着患者的姓名、年龄,接种牛痘的时间、复诊时间等信息,“跟现在的检查单几乎异曲同工”。
        同时,一份由当时的“四川省会公安局”邀请仁济医院派员为市民种痘的公函,刚好与这份种痘存根相呼应。此外,还有一张老照片生动地再现了多家西医医院医生走入社区,为孩子们接种牛痘的场景。
        其实,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就拿医学解剖课程来说,在彼时之中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而由于地域的封闭、经济的落后,加之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四川人对此更是难以接受。据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教员莫尔思回顾,医科解剖的第一具尸体就带有很大的风险。
        1914年秋,一具来历不明的无名尸被人弃于教室门前。虽然害怕这具尸体给大学引来麻烦,医科教员还是决定冒着风险,对这具尸体进行解剖。为此,他们邀请了成都的社会名流和政府官员前来参观,结果多数来宾都认为是个很难得的开眼界的机会。这个场景,也永久定格在了这次展览的老照片上,为华西医学先行者们前进的征程留下了重重的注脚。
        “我会把剩下的一半看完,太有意思了”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纪念建院120周年的文化活动之一,“世纪华西、光影故事”展规模宏大,20个展架延门诊广场顺序展开,长达200多米,形成一道文化长廊。
        自开展以来,每天有包括病人、病人家属、社会人士、师生员工在内数万名观众参观浏览。其实,华西医院文化长廊的最初设想来源于一份患者就诊时的体验报告:由于医院人员密集,加之患者生病心情本来就不好,在等待就诊或住院期间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患者候诊的时间里,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将有助于降低其焦虑的心情,从而达到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效果。
        华西医院每天日门诊量达到1.5万人次,院内人流量数倍于此。人们在经过文化长廊时,或在待诊过程中,总会驻足观看一会儿。据初步统计,自2012年10月19日开展以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已有近百万人参观了展览。
        来自达州的病人王先生预约专家的看诊时间大约是上午10时30分以后。他上午9时抵达门诊,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一半的展览。“我还会在等候检查结果的时候把剩下的一半看完,太有意思了。”王先生对记者说。
        “世纪华西、光影故事”是华西医院百米文化长廊的第一次展出。这次展览结束后,医院有意将文化长廊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表达载体,实现常态化多用途展出。内容将包括主题宣传类、健康教育类、医院服务宣教类、职工文化成果类等。同时,医院还考虑引入第三方文化传播机构,将其作为文化艺术的展示场地,推出系列文化艺术类展览活动,为病人在候诊或探视病人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可以获得医学知识或接受艺术熏陶的场地,让病人在方寸之间感受到一个百年老院的文化关怀。
 

作者:姜贤飞 来源:宣传统战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