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脱贫攻坚】我院定点帮扶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实现“脱贫摘帽” 2020.02.27

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担当时代重任,将定点帮扶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全力助推马边脱贫摘帽。

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批准叙永县等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院定点帮扶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脱贫摘帽”。

一直以来,我院以帮扶地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华西所能,充分发挥我院特色优势,先后派出干部、专家近20名驻点马边开展帮扶工作,形成县、镇、村三级定点帮扶体系,探索出大型公立医院精准扶贫的“华西模式”,成效显著。

“嵌合型”帮扶,造血能力持续提升

从“输血”到“造血”,方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医疗现状。对此,我院创造性的提出建立嵌合型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发展与应用,有效增强“造血”功能,持续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与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2019年6月12日,我院与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署《建设嵌合型医联体框架合作协议》。2019年11月2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边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嵌合型医联体单位授牌仪式在马边县人民医院举行。这标志着我院提出的“嵌合型医联体”在马边首次落地。自此,在保持马边县人民医院政府公益性质与基本功能定位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主体不变、资产权属关系(含债权债务)不变、职工身份不变、财政投入和相关支持政策不变的原则下,通过“嵌合型医联体”这一创新模式,将我院的管理、专家、技术资源嵌入马边县人民医院,形成功能定位有别、地点分布不同的资源与服务整体,实现“三个统一与共享”,即信息统一与共享,业务统一与共享,管理统一与共享,以“在线+在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升县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支持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为大小凉山区域医疗中心。

“组团式”帮扶,空白学科逐一击破

自2016年4月开始,我院组建以医院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为主的帮扶团队,通过专家挂职“重点帮”、技术骨干“驻点带”、人才培养“精准育”的“组团式”帮扶模式,帮助马边县人民医院摆脱了关键学科“空白”困境。

一是专家挂职“重点帮”。先后选派超过20名专家赴马边开展挂职帮扶,其中2人挂职院长、3人挂职副院长,重点指导马边县人民医院开展“空白”学科建设。自帮扶开展以来,帮助马边县人民医院填补了骨科、消化内科、急诊科等多个学科“空白”。2019年,马边县人民医院手术台次成功突破2500台次,比2016年增长342%。二是技术骨干“驻点带”。依托党建共建、科室对口帮扶,先后选派超过20名技术骨干赴马边开展蹲点帮扶,并组织专家超百名前往马边开展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帮扶活动,全天候、全过程、全领域予以专业支持和技术支撑,指导马边县人民医院开创院内新技术10余项,建设起了血透中心、ICU,3个学科创建为四川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马边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是人才培养“精准育”。创新建立人才帮扶“绿色通道”,畅通医务人员赴蓉进修渠道,输送多名业务骨干到我院进修提升,重点学习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先进经验。2019年,马边县人民医院医疗业务收入比2016年增长160%;门急诊、住院接待人次比2016年分别增长115%和35%。

“精细化”管理,内生动力充分激活

依托事业单位法人结构建设治理试点工作契机,我院指导马边县人民医院及时启动“嵌合式”管理模式,通过引进和试行监管、竞聘、激励三大机制,有效提升了马边县人民医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监管机制有盼头。全程参与和指导马边县人民医院事业单位法人结构建设治理试点工作,组建含县级纪委、财政等5个行业部门人员在内的医院管理理事会和监事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医院运营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竞聘机制有干头。创新引进和试行华西医院中层竞聘上岗、项目主管、聘用人员管理等机制,设立完善新技术奖、医疗质量奖等制度,5名年轻骨干先后脱颖而出,普通职工参与竞争、参与管理、参与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三是激励机制有甜头。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原则,指导马边县人民医院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完善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测评四个考核机制。用好用足马边卫计人才激励政策,吸引11名卫计人才留驻马边。自帮扶开展以来,全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较帮扶前提高10—20%,医务人员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

“信息化”改革,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坚持把强化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医院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质效水平的关键手段,依托我院“大数据”平台,通过网络联动、平台共建、数字共享三种方式,有效提升了马边县人民医院的应急能力、诊疗能力和服务能力。一是网络联动提升应急能力。全程参与和指导紧急救援网络联动建设,创新在马边县人民医院开展“2018马边彝族自治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紧急医学救援联合演练”,实现省、市、县、乡、村紧急救援统筹联动,救援应急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平台共建提升诊疗能力。两院携手共建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特别是运用5G+AI先进技术,在实现华西专家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的同时,实现了医学信息资源互联共享、互联互通,彝区群众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全国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群众医疗满意度由56%提升至92%。

“整合式”创新,驻村帮扶成效显著

2018年6月,我院选派两位科级以上管理干部,下沉到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新桥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帮扶中,我院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支部共建“N+1”模式,组织多个党组织与新桥村党支部形成共建关系,以夯实定点帮扶堡垒基础为抓手,通过党建帮扶强组织、文化帮扶提素质、教育帮扶增知识、健康帮扶暖人心、产业帮扶促增收,实现五位一体,交叉融合,助推新桥村实现高质量脱贫。

在党建帮扶方面,领导重视,责任落实。自定点帮扶以来,李为民院长、张伟书记、程永忠副书记、沈彬副书记四位院领导以及其他部门主要领导都相继来到新桥村考察,与村支部及村组干部开展座谈,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我院机关党总支、内科党总支、学生党总支、医务部党支部、上锦机关后勤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先后到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30人次,其他特殊困难群众4人次,在贫困户手中以购代捐农副产品超万元,并组织新桥村党支部外出到成都战旗村和我院参观、学习1次,外出到民建镇东光村参观学习1次,授牌荣丁镇党委成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文化帮扶方面,结合新桥村实际情况,驻村干部起草了村规民约“三字经”广为传颂。捐赠党建、健康科普图书超过200册,铺设无线网络,促进村级文化室提档升级。除此之外,驻村队员还在村上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建设,带领老百姓清扫公路,整理卫生,参与马边“第一届”医师节、荣丁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主题活动、国庆主题活动的筹划、组织、主持。

在健康帮扶方面,我院通过走村入户,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疾病情况,收集一手的疾病谱资料。先后组织我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内科党总支以及“博士快车”专家团队分别在荣丁镇开展专家义诊3次,深入新桥村开展送医上门1次,接待病人超过600人次。我院国家医疗队、“博士快车”专家团队也分别深入荣丁镇卫生院、新桥村卫生室进行了现场考察,指导镇、村两级医疗卫生建设,并向新桥村卫生室捐助了相关仪器、药品,价值超过2万元。除此以外,我院还对荣丁镇特殊困难群众,开辟绿色就医通道超过50人次。特别针对我院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创新性的提出“线上+线下”双通道多学科协同会诊方案,让贫困户足不出县,享受到了我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该帮扶案例被《人民日报》《中国网》《学习强国》三家权威媒体相继报道。

在教育帮扶方面,一是协调师资,组织开展了涉及健康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农林知识的“农民夜校”20余期。我院多名专家、博士都讲授过新桥村的“农民夜校”。二是开展在新桥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青春梦”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写一封信,交换一张卡片,共读一本书,讲解一次健康知识,完成一次’微心愿’”的“五个一”行动,实现我院大学生与小学生的结对帮扶。三是设立新桥小学华西奖学金。四是在荣丁镇范围内广泛开展捐资助学,先后协调了我院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近20万元。四是组织16名优秀大学生分两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为当地小学生拓宽眼界。

在产业帮扶帮扶方面,我院通过协调农业专家开展指导,协调资金落实产业路桥配套建设,协调省农村农业厅专项帮扶资金30万元,重点推进新桥村乌龟山藤椒基地建设,并将马边高山茶引进我院职工超市,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院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华西力量。

作者:刘宗鑫 编辑:刘欢 来源:学生工作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