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建校124周年/华西医学110年暨“新医科发展与医工结合”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李为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校友们,同学们:
我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的李为民。在今天四川大学建校124周年/华西医学110年这一特殊的日子,作为一名教师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我感到非常激动、也十分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一线教职员工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给予华西医学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时间过得真快!从1988年我来到“华西坝”求学算起,到今天我已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32年1个月零27天。回顾32载的春夏秋冬,能在弱冠的年岁成为一名川大华西人,是我人生之幸。此生有幸来华西,此生无悔为华西,此生永远念华西。我也始终将“心系华西、深爱华西、服务华西”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和奋斗目标,在这片热土与同志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为川大和华西的建设与发展,倾注全部情感和心血。
作为一名川大华西教师,我亲眼见证了华西医学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6大“零的突破”。
首先,我们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建立了150余人规模的顶尖高端人才队伍。
第二,我们实现了国家级研究平台“零的突破”。包括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内的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第三,我们实现了高水平论文“零的突破”。Nature Index自然指数位居国内第1、全球26位。
第四,我们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零的突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第五,我们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7个学科获评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获评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
第六,我们实现了国家级先进集体表彰“零的突破”。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以及“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川大华西医生,我与众多华西人并肩作战,亲身参与并组织了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
“5·12汶川地震”,我们救治伤员最多、总体死亡率最低,被誉为抗震救灾医疗救治的“中流砥柱”。 “4·20芦山地震”,我们实现了重症伤员“零死亡”纪录。今年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工作部署,实现了“五个第一”,贡献了“川大智慧、华西担当”。
首先,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大年初一迅速由“战备”状态进入“战时”状态。
第二,我们第一时间火速驰援武汉。四所附属医院318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全国首创重症分区精准治疗模式,创下高治愈率、低死亡率的佳绩。而在全国多地疫情防控中也均有川大华西人的身影。
第三,我们第一时间支援海外疫情防控。派出19位顶级专家赶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阿塞拜疆支援海外新冠疫情防控,分享抗疫“华西方案、四川经验、中国智慧”。
第四,我们第一时间以5G支撑四川危重患者救治。全国首次建立5G远程多科、多地会诊模式,使得四川省在成都以外地市州无一例患者死亡,得到世卫组织点名称赞。
第五,我们第一时间启动科技攻关助力疫情防控。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病毒检测试剂盒投入一线防控。魏于全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成为该杂志今年第一篇新冠疫苗文章。
在今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华西医学5位专家光荣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位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展示了华西医学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川大华西教授,我充分感受到四川大学对华西医学的支持与厚望。
四川大学历经124年的建设发展,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实迈进。学校将“华西医学整体迈入世界一流”作为一流建设的第一任务,也制定了“医工结合”的新医科发展路径,确立了“办最好的医科、建设最好的华西医学”的发展目标。回首过去华西医学取得的辉煌成绩,展望未来华西医学的美好前景,我充分感受到各级党政对华西医学的关心关爱、四川大学党政对华西医学的高度重视、综合大学多学科对华西医学发展的全力支撑、优秀校友对华西医学的倾力支持。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华西医学一定能在四川大学“两个伟大”建设的步伐中,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与优势,再续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四川大学基业长青!衷心祝愿诸位校友、各位老师在新的征程上披荆斩棘,激流勇进,再续佳绩!衷心祝愿各位同学能以此为新的起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从川大启航、去探索未来更广阔的世界!衷心祝愿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