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向阳 为学当奋进
——在四川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来宾、各位家长:
大家好!在这充满希望的时刻,非常高兴迎来新一届青年学子。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全体校友,代表甘霖书记,向9576名新同学致以诚挚的祝福和热烈的欢迎!感谢同学们选择川大,成为新的“川大人”!
同学们,青年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活力四射;青春富有梦想,拥有着无限的可能。今天的你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的时代,是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奔涌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时代在呼唤,青春正当时。青年大学生,唯有向阳而生、逐梦前行,把学以报国作为志向,把勤学奋进作为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奠定人生之基、绽放夺目光彩、不负青春韶华。在同学们开启新篇章之际,我想就如何为学与大家做几点交流,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为学当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为学首当志存高远、胸怀家国,在认识自我的内在探寻中找准起点,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中拓展维度, 把志向和信念从模糊的憧憬变为清晰的路径,方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川大勇担抗日救亡、民族图存的历史使命,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以赤诚奉献家国,正如老校长任鸿隽先生在抗战前夕所讲的那样:“四川大学对于民族复兴的责任,是非常的重大”。在那个年代,千余名师生冒着敌机轰炸南迁峨眉,“没有停过一堂课”,一大批学者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治学、潜心著书立说,正是因为心中有着学以报国的志向、有着振兴民族的坚定信念。希望同学们赓续先辈崇高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努力学习知识,不断锤炼本领,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第二,为学当有“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勤奋。鲁迅先生讲:“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刚刚走出中学校园的你们,难免会有一时的松懈,甚至有同学认为“等我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就可以放松了”。其实,与中学相比,大学更加注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创造,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就需要把勤奋作为行动的标尺,用勤勉让每一寸光阴绽放出应有的价值。我校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曾说:“懒人和粗心人永远也做不成学问”。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期间,师从王国维、梁启超、李济等著名学者,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学习了甲骨文、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人类学等多领域知识和研究方法,为日后成为学术大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勤奋是川大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川大学子的青春底色,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主动用好学校的学习资源,多去图书馆、实验室,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心无旁骛、脚踏实地遨游学海;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实验、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让晨读夜研成为青春岁月里最坚实的注脚。
第三,为学当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想要在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沉淀和持之以恒的精耕细作,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方能有所收获。麻省理工学院莫吉·巴旺迪教授在大学第一次化学考试中仅得20分,当时还萌生出退学的打算,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在化学领域深耕,最终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校化工系教授、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无论是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异国他乡,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坚持探索、潜心研究,在接触法制硫酸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成为我国化工领域奠基人之一。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学术探索的未知与挑战,都需要以执着之心步步探寻。特别是,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认知、固有的学科边界,用全新的视野审视当下的知识学习。希望同学们在求学路上,锚定目标方向,扎根专业沃土,执着钻研、持续深耕,即便前行速度慢一些,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此以往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在坚持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融合式学习,多选修一些跨学科课程,与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多交流、多协作,拓展知识半径、培养多元思维,拥抱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为迎接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第四,为学当有“白云满地江湖阔,著我逍遥自在行”的襟怀。大学不仅是增长知识的地方,更是心态成长的课堂。“逍遥自在”并非随心所欲的散漫懈怠,而是面对学业与生活时的从容。一路前行,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人生没有那么多容易走的路,只有保持心定如山、平和如水的心态,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姿态面对困苦、接纳成长,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云水风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一生坚持“困而不馁,穷且益坚”,即便陷入削职罢祠的艰难境遇,依然从容旷达地讲学著书,堪称后世学人坦然应对困境的精神典范。其实,不仅古代先贤有着从容的襟怀,我们川大学子也应始终保持为学的乐观心态,法学院前几年毕业的彭超学长,少年时期曾因意外痛失双臂,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以脚执笔考入川大,并顺利完成学业,他还积极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担任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以豁达心态笑对命运的挑战。站在人生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无需太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始终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坦然从容地拥抱学习生活中的起伏与波折;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学会与他人相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包容他人,努力在广阔天地中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收获更加丰盈的人生。
同学们,虽然你们来自五湖四海,选择不同专业,但你们在川大勤勉研习的奋进故事必定同样精彩。“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向阳而生,为学奋进,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川大收获满满,不负青春、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