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预约
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姓名: 刘浩
就诊日期:
就诊时段:
就诊地点:
预约挂号费用:
就诊卡:

-就诊卡-

  • -就诊卡-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个
注意事项:
提交
专业擅长
医人医心,仁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
个人资料 更多医生
刘浩 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科室:骨科
个人简介:

198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后留校工作至今。1998年-2001年在美国Texas大学做博士后进行脊柱修复重建的临床研究,在Baylor医学院做高级研究员,从事NIH资助课题中枢神经损伤的研究。从事脊柱外科30余年,有7000多例脊柱手术经验,其中数百例为疑难重症患者。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多项脊柱外科新技术。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量逾千例,其中Prestige LP手术量全球第一,被邀赴美传授手术技术,参与卫生部行业标准制定。在国际上创新性设计了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后上角切除单节段内固定术、寰枢椎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内固定术、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绞锁非结构性植骨融合技术,分别发表于国际顶级脊柱外科杂志,受到国内外脊柱外科学者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在国际上首创“后路术中二步复位技术”矫正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畸形,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具有开创意义。2019年主持制定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并在全国范围内巡讲推广。曾获1996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年度最有价值设计奖、2016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8年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现任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健委领军人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中华创伤杂志》、《脊柱脊髓杂志》等杂志编委

学术任职
职务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 常务委员
国际矫形与创伤协会(SICOT)中国部骨科基础学会 常务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非融合学组 副组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颈椎研究学组 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省脊柱脊髓损伤专委会 主任委员
国际脊柱内固定协会(AOSpine)中国区理事及AOSpine course主席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专委会脊柱外科学组 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脊柱外科学术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奖
主编专著
医疗成果
医疗新技术
科研成果
代表性论文
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奖
管理成果
管理成果
医学案例

骨科刘浩教授团队首创单一颈前入路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成功治疗一例复杂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6月4日,我院骨科刘浩教授团队运用首创的单一颈前入路术中复位固定术为一位颈椎陈旧性骨折脱位病人实施手术。该技术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将3次手术才能达到的松解、复位、固定效果仅用1次手术完成,使患者免受多次手术的痛苦,并且有效节约了患者医疗费用。
患者张女士来自云南曲靖,3个月前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脱位,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手术复位固定颈椎,以避免症状加重甚至瘫痪发生。目前对于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国际上的通用惯例是采用“前-后-前路联合手术”或者“后-前-后路联合手术”,通过3次手术实现松解、复位、固定。我院骨科刘浩教授经过多年技术积累,首次创造性提出“前路松解、非结构植骨+后路钉棒固定”的新技术理念,仅需2次手术即可完成松解、复位、固定,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pine等行业顶尖期刊上。
术中,刘浩教授发现患者脱位椎体周围结构未形成骨性融合。与家属沟通后,刘浩教授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创新性应用前路撑开复位技术,仅通过1次手术就完成了复位固定。该手术方法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稍有不慎会增大脊髓损伤或椎动脉损伤的几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于近日出院。
该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将3次手术才能达到的目标效果仅通过1次手术完成,不仅减少了反复多次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和痛苦,符合创伤小、花费少的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也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和降低耗材费用占比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病例中,患者的耗材费用减少6-7万元,住院时间从预计20天降至7天。
此次手术的顺利实施是响应我院“情系患者、回归学术”号召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医生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针对患者个体病情特点选择适合方案,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患者治疗费用负担,从而实现患者与医院的双方共赢。

骨科刘浩教授团队成功切除一巨大严重压迫颈脊髓的高风险肿瘤
2017年10月24日,华西医院骨科刘浩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拳头大小的严重压迫颈脊髓的肿瘤患者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已于近日出院。
30岁的刘女士来自四川眉山。半年前,正在广州打工的刘女士开始出现左下肢无力,随时间延长症状迅速加重,并开始出现左上肢无力。当地医院的MRI检查发现,刘女士的颈胸段椎管内和椎旁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严重压迫颈脊髓。这就如同在刘女士体内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并已进入倒计时状态,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四肢瘫痪。今后患者颈部向下肢体将完全无法活动,每天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且终生需要他人照顾,这对于一名仅有30岁的年轻母亲及其家属都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和负担。但排除“炸弹”也必将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此时患者颈脊髓已经受压至极限,患者扭动脖子幅度稍大,都有可能将“炸弹”引爆。
刘女士辗转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均被告知肿瘤巨大,手术风险极高,建议转院。近日,刘女士来到了我院骨科刘浩教授门诊就诊。刘浩教授检查刘女士的病情后,发现患者已经出现行走无力等不全瘫痪的表现。刘浩教授判断患者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手术,完全瘫痪几乎成为必然,遂经绿色通道将刘女士迅速收入院。
入院后检查显示肿瘤比我们预想的更加复杂、风险更高。首先,肿瘤位于颈胸段,由椎管内向外侧生长,严重压迫脊髓,此时脊髓已处于极限代偿状态,术中正常操作都可能成为引发瘫痪的最后一根稻草;其次,肿瘤深入患者纵隔内,其下段已到达肺尖,切除肿瘤时可能损伤肺部组织,引发血气胸;再有,肿瘤已经推移压迫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且其表面血管众多,术中稍有不慎可能引发致命的大出血;最后,肿瘤巨大,单一前方或后方手术入路很难将肿瘤完整切除,这就意味着今后肿瘤复发的几率将大大增加。针对患者的病例特点,科室内专家多次讨论手术方案,最终决定通过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切除肿瘤;通过集思广益,做好处理各种术中突发情况的预案。经过周密的准备后,10月24日上午手术正式开始,术中刘浩教授医疗组与麻醉、护理团队默契配合,成功将肿瘤完整切除。虽然为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用时仅3小时,术中出血较少,没有进行输血。术后刘女士恢复十分顺利,左下肢无力症状明显缓解,MRI显示脊髓压迫完全解除,目前已顺利出院。

刘浩教授团队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案例
2019年4月16日,华西医院骨科刘浩教授团队迎来了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家住四川广元的吴女士在2月前出现了右上肢的疼痛和麻木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经刘浩教授团队确诊为颈3/4、4/5椎间盘突出症伴不全脊髓神经损害。面对医生立即行手术的治疗建议,吴女士却犯了难。病情迫在眉睫,但工作压力的迫切却与动辄数月的术后卧床康复过程背道而驰。同时她了解到传统的融合手术会明显影响术后颈部的活动,这对于爱好运动的吴女士而言同样难以接受。
近年来,像吴女士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面对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患者一面想尽早尽快接受治疗,但也总想选择对工作和生活影响更小的时间窗和治疗方式。
但使患者更好更快的康复始终是外科医师的毕生追求,针对吴女士对术后颈部活动的需求,国内外的研究已证明,与传统的融合手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有着保持置换节段高度和运动等优势。幸运的是,接诊吴女士的医护团队,正是参与制定国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行业标准的刘浩教授团队。截止2019年底,刘浩教授团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量逾千例,其中Prestige LP手术量全球第一,团队对此先进理念的手术有着丰富的手术治疗经验。
解决了术后颈部活动的问题,对长时间的康复进程的担忧依然困扰着吴女士。传统的观点认为,包括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内的颈椎前路手术,术中需常规安置引流管以避免术后发生颈部血肿,同时需安置尿管帮助患者排便。但是,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也因此延缓。而随着越加成熟的技术积累,刘浩教授团队对于颈椎前路手术已可实现微小的损伤和极少量的出血。在此基础上,90%以上的患者术中不需要安置引流管,而其安全性与安置引流管一致,同时其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较以往安置引流患者明显缩短。另一方面,术后不放置尿管可减少对术后血压和心率的刺激,缩短术后首次小便时间,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以上内容也写入了刘浩教授主持制定的颈椎前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得到了国内专家同道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经过刘浩教授的耐心讲解,吴女士充分了解了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康复流程的制定,她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2个小时的手术后,吴女士回到了病房,其术中未安引流管、尿管,术后当天吴女士即可佩戴颈椎下地活动,而她右上肢麻木与疼痛症状也明显缓解。在完善术后检查,显示脊髓压迫完全解除后,吴女士顺利出院,回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新闻动态
科普专栏
更多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