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其中“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按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要求,学院/医院结合“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切实集中力量破解一批群众就医防病的难题以及疫情防控、老年人健康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全院5600多名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员工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通过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高质量服务患者、群众;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普及健康科普,促进全民健康;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持续助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持续优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新能源车,助力患者转运
华西医院主院区占地近250亩,各住院大楼与检查设备集中的医技楼之间距离较远,住院患者往来医技楼进行影像、纤支镜、放疗和介入等检查治疗时耗时较长,尤其是遇到下雨、寒冷等恶劣天气时,病人和家属体验感比较差。为方便住院患者前往医技楼检查,中央运输科引进了新能源电动转运车。
使用新能源电动车后,转运时间仅为传统运输工具(平车/轮椅推送)耗时的一半,并且能在雨雪天等恶劣天气里给患者搭起一张“安全网”。省时、平稳、快捷的转运,既提升了病人的就医体验,又提高了运输工作效率,得到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评价。
运行该项目以来,共接送病人及陪同家属近40万人次,现平均每月接送病人及陪同家属9000多人次,转运2400多次。“使用电动车转运患者每天大约300到400人,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中央运输科护士长程晓华说道。
共享轮椅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华西医院作为国家部署在中西部地区的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就诊患者中以重症患者与老年患者居多。原有轮椅的租借需要办理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患者就诊的时间,增加了工作人力,而且还受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的限制。门诊部自购轮椅数量远远达不到患者的需求,有时还会出现长期借用不还等情况,对病人就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就诊需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诊部牵头,经过充分调研,启动了共享轮椅便民设施的部署及投放工作,目前在华西医院本部和温江院区共设置7个借还点位,投放81台共享轮椅。“为了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我们对共享设施设备厂家做了大量的调研,选择了最有实力的厂家进行共享设施的服务,并且要把价格进一步降低,以满足公共医疗公益的需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陈也立表示。
截至2021年5月,共享轮椅已累计服务超过4万名患者,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共享轮椅的投入,有效减少了医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升了医院管理的效率,通过引入共享理念,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医院“一椅难求”的局面。
24h肿瘤病人出入院模式,提升患者体验
肿瘤患者周期性治疗需反复入院,复诊病人较多,加上初诊患者的收治,导致患者入院等待时间较长。为解决这一问题,腹部肿瘤科在王辛副主任牵头下,经过反复商讨和多方沟通后实行“24h出入院模式”——即静脉输液可在1天内完成的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常见方案有SOX、XELOX、GA(第1天、第8天)、GP(第1天、第8天)、单独输注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等。
与常规住院方式不同,医生首先在门诊对患者进行判断,如果符合要求,告知病人在治疗前1-2天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主管医师要求的化验项目;待检查结果出来后,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包括在线门诊、线下门诊或主管医师自行查阅,评估患者检查结果;如果化验结果没有化疗禁忌,主管医师联系入院服务中心安排床位;入院后会立即给患者安排治疗,一般当天就能完成治疗,并办理出院。不仅方便患者家属请假陪护,更有效地调配了医疗资源、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
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服务肿瘤患者1695人次,平均住院费用降低12.18%,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获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和信任。
麻醉延时门诊,提高患者便捷性
麻醉门诊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术前评估,麻醉手术中心日麻醉日门诊量约 370 人次,除接诊内镜检查和日间手术病人外,还涵盖肝脏、胆道、泌尿、胸科等非日间专科手术术前评估。随着麻醉门诊检查量逐年提升,导致了需要麻醉评估的患者人数逐年攀升,部分患者不能在当天进行及时评估诊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员工们利用下班时间,为患者开起了“延时门诊”。
目前,麻醉手术中心目前在华西、温江、上锦三个院区内共开设 6 间麻醉门诊室,麻醉“延时门诊”从每天下午4点到6点,由手术室下班后的麻醉医师轮流坐诊。“2020年麻醉门诊量84400人次,麻醉门诊等候时间由原来的一周降低到现在的1-2天。”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朱涛表示,“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保证临床的医疗质量”。
823名志愿者,为藏族患者开出“解语花”
每年来到华西医院看病的藏族患者有3万余人,约有82%的藏族同胞表示在汉地就医过程中因环境陌生语言不通造成就医困难。2016年在几名川大、西南民大的藏族在校大学生的倡导下,在华西医院团委的支持下,一个又精准又温暖的志愿服务项目——“解语花”民族语言助医志愿服务诞生了。
“解语花”的服务范围包括两大方面,线上健康平台和线下就医陪同服务。在线上健康平台,志愿者团队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各医院挂号信息查询、就诊流程展示、健康卫生科普等医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均为藏汉双语,方便受众阅读理解。在线下,为了帮助各地藏族同胞“无障碍”看病,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们几乎每天都会在医院巡视,一旦看见有藏族患者沟通遇阻,他们便第一时间上前服务,挂号、陪同就诊、取药、办住院手续,帮着和医生沟通,事无巨细。
为了保证“解语花”志愿服务的质量,确保藏族患者得到有效帮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委.青工部.医务社工办从志愿者招募、培训、上岗、考核以及激励机制五大版块着手,建队伍、建机制。未来,华西医院还将在进一步招募彝族、维族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拓展少数民族语言服务,让这朵温暖美丽的“解语花”在华西医院永远绽放!
延安学党史,回程办实事
4月27日11点,从延安开往成都的D1925次动车上,突然响起广播找人的声音:三号车厢有旅客突发疾病,请列车上的医务人员听到广播后,速到三号车厢集合。此刻,坐在动车上正好有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55名医务人员,他们昨天刚结束了在延安举行的为期三天的国家卫健委党校党务骨干能力建设培训班,今天踏上返回成都的旅途。在和列车员确定旅客的主要症状是突发鼻腔大量出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邹剑(纪检委员)、老年医学中心/干部医疗科副主任黄晓丽(党支部组织委员)、心脏内科李江波(组织委员)、重症医学科周永芳(青年委员)、麻醉手术中心张伟义(青年委员)五位党员迅速向3号车厢集结。
突发疾病的3号车厢旅客潘先生今日孤身从延安返回德阳,因突然大量流鼻血,身边又无亲朋照顾,无法自持。华西医生赶到他身边,迅速依托车厢急救包开展急救。经问诊和检查,发现潘先生有高血压病史,早晨忘记吃药,此时血压200/120,心率135,既往无出血病史。初步判断是高血压引发鼻腔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经鼻部压迫止血处理和心血管用药,患者鼻血止住,心绪平复,血压也慢慢降下来。因患者仍然有头晕的症状,在华西医生建议下,列车员联系了患者家属,在最近的城固北站护送患者下车,进行下一步治疗。
这场“偶遇”在微博上成为2.1亿流量的热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观察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回想起延安现场教学环节,华西医院55名共产党员在张思德烈士的塑像下面重温的入党誓词。“为人民服务”那五个鲜红的大字,不仅闪耀在高高的山峰上,更闪耀在每一名华西共产党员的心里!
助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5月13日-15日,我院联合民盟成都市委,组织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成都市第二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体育大学附属医院,西北中学等单位的医学专家和教育专家一行31人赴马边开展医疗和教育“同心行动”,民盟成都市副主委、金牛区政协副主席梅健等参加了活动。
医疗专家们在马边县人民医院、马边县中医院开展了系列义诊、教学查房和学术讲座等多项工作。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雪融教授、心脏内科胸痛中心张立教授、神经外科刘翼副教授、感染性疾病中心曲俊彦副教授、肾脏内科于洋副教授等专家开展了义诊、教学查房、重症患者会诊和学术讲座等工作。
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边医院嵌合式医联体帮扶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介绍了“华西同心行动”对云南镇雄帮扶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并针对马边的帮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此次活动是“华西同心行动”走出华西,联合民主党派市级机关,组织其它单位共同开展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细节入手,不断创新医疗服务举措,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一系列为群众办实事的举措,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密切了党群关系,激励党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刘欢 编辑:史杰蔚 周亮 来源: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