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9日,由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ISDE)举办的第16届ISDE国际食管疾病大会(16th World Congress for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这是食管疾病领域最具悠久历史、最权威的国际性会议。全球共954名注册参会代表前来参加此次盛会,其中,来自中国各大医院和中心的注册代表团共69人参会。
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成立于1979年,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国际协会,致力于食管相关疾病和健康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食管疾病领域专家在科学和医学知识方面的充分交流,同时鼓励该领域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实施。
大会会场设置在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维也纳大学,这里也是2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母校。其中,维也纳大学众学院中最富声誉是医学院,该院曾位于世界医学之巅峰,是当时世界医学中心。这也是此次ISDE国际食管疾病大会执行委员会选址在维也纳大学举办的用心之处。
本次会议收到了来自全球食管疾病学者的787篇投稿,中国有149篇摘要被录用;受到大会邀请共作6篇专题发言,4篇视频展示,13篇大会口头发言。陈龙奇教授作为大会国际食管疾病执行委员受邀参加此次盛会,为全球同行介绍了“食管癌神经周侵犯”的相关研究。同时,大会组委会安排了500个壁报展示,中国共有54份壁报入选。
参会代表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全方位、多学科交流了食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经验。CSDE与欧洲食管疾病学会(ESDE)作为ISDE的两个直属分会,均设置了专场会议。CSDE专场在19日举行,历时90分钟,由ISDE执行主任Mark Ferguson和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于振涛教授联合主持,来自中国的食管癌领域研究专家毛友生、李辉、杨弘(傅剑华)、陈龙奇、陈海泉、魏文强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食管癌领域的最新代表性研究成果。
经过两天半充实、紧张的学术会议,最后于19日上午以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中国分会(CSDE)专场的顺利举办而结束。会议内容涵盖了食管良性疾病的诊治,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新辅助放化疗/化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食管癌、食管胃交界癌及食管良性疾病的微创手术(腔镜和机器人)视频展播,新辅助治疗无效的挽救性手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食管癌诊断技术及TNM分期,以及食管癌各种临床研究等内容。同时,专家组还就ISDE与CSDE未来的进一步合作展开了商讨,期待中国未来为全球食管癌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本次会议较往届有几点不同。首先,亚洲的面孔较多,占参会人数三分之一以上,亚洲同道参加会议的积极性较以往明显提高;其次,本次会议所有的演讲题目,包括视频展示,相关研究内容都以临床为主,基础研究极少,说明参会者越来越重视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会议期间也有很多讲者提到了临床科研对于我们制定指南和指导临床的巨大意义。陈龙奇教授表示,“本次大会讨论临床研究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较以往明显增多,这恐怕也是我们未来在学科发展和技术提高方面之外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中国也参加了2022年第18届ISDE大会的申办工作,希望借助这几次会议的‘东风’,以及我国的人员、资金等优势成功申办2022年国际食管疾病大会,为中国食管癌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陈龙奇教授还指出:“本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需要我国学者关注,ISDE的EsoData项目,将雄心勃勃地建议一个纳入全球有代表性单位的食管疾病数据,目前入库记录已在20000以上,用于以后编写国际性的食管疾病诊治指南(目前已有贲门失弛缓症及胃食管反流病在编写中)。同时,下一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将由AJCC移交到ISDE,数据也将来自于录入EsoData的全球数据。希望我国的学者能够重视并积极参与,在食管疾病的研究领域体现我国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