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我院郭应强教授为一名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反流患者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球扩式TAVR(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患者即刻苏醒、恢复良好。这是郭应强教授团队开展的全国首例介入机器人+TAVR(S3)的临床试验,有望为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新的手术方式选择。该机器人系统由郭应强教授和上海术济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这也标志着我院在心脏瓣膜疾病领域再次迈出了精准化、智慧化的重要一步。
该患者为60岁男性,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完善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狭窄(重度)伴反流(中度),二尖瓣狭窄(轻度)伴反流(轻-中度)。术中,郭应强教授在与手术室相邻的控制室操作控制台上的按键和手柄,遥控机器人平台上的瓣膜器械完成手术操作。
T AVR手术在机器人辅助下,旨在通过高精度、可重复的操作提升手术安全性和疗效,其核心是通过机器人系统辅助完成导管操作、瓣膜定位及释放等关键步骤。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亚毫米级精准操作,并配备力传感反馈机制,可实时感知导管受力情况,优化复杂血管路径的导航能力。
与传统的TAVR手术相比,其优势在于:一是精准度与稳定性提升,机器人系统通过机械臂的稳定性和高分辨率影像导航(如CT、超声实时成像),显著减少人为手颤或操作偏差,提高瓣膜释放的准确性,减少对传导系统的损伤。二是降低并发症风险,血管并发症减少:机器人辅助系统通过更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血管穿孔或夹层风险。研究显示,传统TAVR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约为9%,而机器人辅助组可降至0%。三是缩短学习曲线、提升可重复性:传统TAVR依赖医生经验,学习曲线长;机器人系统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四是减少医生职业暴露:机器人主从控制设计使医生远离X射线辐射,尤其适用于需长时间操作的复杂病例。
介入机器人+TAVR(S3)的临床试验代表了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技术革新,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有望进一步扩大TAVR的适用人群,推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普惠化。
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度融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重新定义了心脏瓣膜病的诊疗范式,实现从“治已病”到“管全程”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瓣膜团队进一步与企业合作,拓展手术机器人平台功能,集成麻醉药物管理、超声探头控制及影像引导等技术,形成一站式结构心微创手术智能平台,旨在加速结构心微创术式的普及、提升手术质量基准,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