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室介绍
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Huaxi MR Research Center,HMRRC)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研发机构的精神放射影像创新单元,国家双创项目“多模态影像技术双创中心”的“神经功能高级培训区”,以及“功能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依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的开放性研究平台。HMRRC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集聚诸多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专家,共同开展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与临床前沿性研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一个集磁共振技术创新与开发、磁共振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重要研究基地。HMRRC现龚启勇博士为带头人,并由来自放射学、精神病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
HMMRC拥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导师9人,设有4个研究方向:精神影像学、心理认知科学、磁共振物理与脑成像、分子与功能影像。目前中心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人,16名博士后在站。
二、学科联盟介绍
1、联盟成立
2019年4月25日成立,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联合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省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立“华西神经精神影像川黔联盟”。
2、联盟特色
为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精神影像学科的资源优势,将华西优质科研经验在全国多中心推广,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精神影像诊断水平,推动精神学科建设,建立更广泛的科研平台。
3、培训项目
我院为联盟成员提供精神影像数据采集的全套技术链使用方法培训。
4、科研合作
目前已与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申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生物医学合作研究项目”1项;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申报“四川大学-泸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资金项目”1项;与四川省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申报“四川大学自贡市校地科技合作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得国家或地方科研经费支持超300万元。基于联盟成员的之前的合作基础,现已在精神影像领域方面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同时,我院并与部分联盟成员签订建立“精神影像平台”框架协议,共同搭建精神影像科研平台;建立精神影像医师、技师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同质化医疗技术人员。
三、专家团队及技术介绍
1、研究团队及研究方向介绍
(1)精神影像学
通过多模态高磁场磁共振结构和功能成像新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测试等技术,探索各类神经精神疾病的脑神经机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癫痫等;研究问题包括神经精神疾病在发病初期及治疗后的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并评估治疗对脑功能的影响。多年来,本领域研究成果已具有较大国际学术影响力,通过认识大脑了解大脑,促进了对神经精神疾病的脑机制研究。
(2)心理认知科学
结合基础心理和临床心理,将脑成像技术与行为观察、认知任务、量表测评、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相融合,揭示认知、情绪、人格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与特征的脑神经机制,验证基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基本特征及神经机制,为各种精神神经疾病或亚临床人群的辅助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3)磁共振物理与脑成像
该方向研究内容包括磁共振成像的脉冲序列开发、脉冲序列物理机制、磁共振兼容设备、和相关精神影像磁共振技术的开发等。具体包括:弥散磁共振信号机理,磁共振弥散张量图像分析方法,磁共振弹性成像,磁共振兼容眼动与虚拟显示设备,磁共振兼容神经调控方法与设备,磁共振成像的质量保障方法与技术等。同时承担新技术、新序列的推广及临床转化任务,向放射科医师、技师介绍新技术、新序列的特性、优势以及适用对象,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向市场进行转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4)分子与功能影像
以分子影像学为主要手段,结合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学、药学、化学生物学、核医学等多学科精华,涵盖了分子影像、成像技术、成像原理等多方面知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发展和测试新工具,包括新型分子影像探针的设计合成,构建和开发新型对比剂,新型分子影像探针等在临床的应用。开创能模拟活体和体外特殊分子路径的成像方法,靶向组织特殊部位,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2. “精神影像技术链”介绍
精神疾病,属于“非器质性脑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低治愈率的特点,造成个人、家庭与社会负担加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计算,在世界疾病负担排行榜前5位的疾病中,有4类疾病都是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传统诊治方法
既往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主诉及精神科医生的经验。然而,部分患者存在隐瞒病情、描述症状不准确的情况,并且采用临床量表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临床缺乏客观指标用于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随着影像学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许多影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疾病检查中。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相对于其他脑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多次重复操作等优点,已成为脑疾病检查的最佳技术之一。但是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无法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脑功能改变,不能对精神疾病脑异常进行定量分析。目前,一些新兴的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大脑精细结构、功能状态等多模态信息,已开始用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传统磁共振技术与多模磁共振技术比较
精神影像技术链
精神影像技术链是适用于精神疾病脑结构与功能状态研究的标准化流程,包括采集链、质控链、解析链三个环节。
采集链:针对不同患者设计个性化磁共振扫描方案,采集高精度磁共振图像。
磁共振兼容眼跟踪设备 高精度磁共振图像
质控链:扫描中实时监控和磁共振扫描前序列优化、以及扫描后安全评价。
磁共振脉冲序列设计与优化
解析链: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影像数据,从中提取并分析精神影像表征,基于这些表征,对精神疾病进行判别、分类、症状预测以及疗效评价和指导临床干预。
抑郁症患者脑白质影像表征 基于影像表征的分类模式
该技术链解决了传统影像诊断不能满足精神疾病个体化诊疗的问题,填补了影像技术在精神疾病检查中的空白。
精神影像技术链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影像研究团队率先提出,取得的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率先实现了精神影像的初步临床转化应用。
精神影像技术链的个体化应用
四、联系方式
陈烽烽,Tel:028-8542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