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麻醉手术中心李茜主任医师、柯博文研究员联合生物大数据中心宋欢研究员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IF:9.1)杂志上发文,揭示了基于中国人群的术后慢性疼痛遗传易感位点。李茜、宋欢、柯博文为共同通讯作者,宋洁、张雅楠为共同第一作者 。
慢性术后疼痛(CPSP)是指手术后在手术部位持续至少三个月的疼痛,发生率因手术类型而异(5%~87%)。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其发生与发展,但因诊断标准不一和定义的异质性,相关遗传学研究进展缓慢,东亚人群证据有限。
本研究依托中国手术麻醉队列(China Surgery and Anaesthesia Cohort, CSAC),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标准,利用术后3个月随访的简明疼痛量表(BPI)评估患者过去24小时内最严重的疼痛强度,并同时排除其他原因,确保其为手术相关的慢性疼痛。CPSP被定义为连续型及分类变量,并按手术部位分层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同时,通过潜类别轨迹分析识别术后持续性疼痛亚组,并针对发生CPSP且伴持续性疼痛的极端表型开展GWAS,以提高统计功效。最后,基于GWAS结果进行CPSP相关易感基因及通路富集分析。
在针对不同手术部位及持续疼痛亚组的CPSP相关GWAS中,共识别出16个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水平(P < 5×10⁻⁸)的遗传位点(图1、2)。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8个具有较强证据的蛋白编码基因,包括RSU1、C1QL3(胸外科手术)、ASTN1(伴持续性疼痛的CPSP)及NOS2(头颈外科手术)。其中,RSU1与胸部及头颈部手术后CPSP显著相关,其编码的Ras抑制蛋白1参与ERK/MAPK信号通路,该通路在细胞内外信号传递及疼痛调控中发挥核心作用。NOS2是本分析中唯一发现其错义突变与CPSP相关的基因,参与一氧化氮介导的中枢敏化及痛觉传导。ASTN1基因是基于伴持续性疼痛CPSP的显著遗传位点,其编码的神经元粘附分子Astrotactin 1对皮层年轻神经母细胞在大脑及小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迁移至关重要。药物靶点富集分析进一步提示,盐酸奥芬那君可能与腹部手术CPSP相关,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图1 研究设计框架
图2 术后慢性疼痛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曼哈顿图
该研究作为首个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CPSP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填补了该领域缺乏东亚人群遗传证据的关键性空白,揭示CPSP的遗传结构具有显著的手术部位异质性,未来将聚焦于特定手术后的同质患者群体,可能成为开发精准镇痛新方案的突破性方向。
原文链接:https://www.bjanaesthesia.org/article/S0007-0912(25)00535-5/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