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是菌血症、败血症诊断的重要依据和唯一确诊手段,对选择正确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判断感染疾病类型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调查显示,国外血培养阳性检测率约15%-20%,而国内检测率仅10%左右。其原因是血培养临床实践欠规范,主要问题是送检率低、采血时机不合适、采集套数不够、采血量不足、采血前或采血时使用抗生素、贴标签不规范等。
为了规范我院血培养临床采集,近日,感染性疾病中心感染病房举办了医护一体化专题培训会。会上,科室医护人员认真解读了CLSI《血培养临床实践指南》,对血培养采血的指征、采血的时间、采血的次数、采血量、操作时的消毒以及规范的下医嘱等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感染科血培养采集规范暂行规定》。科室所有的血培养采集遵循:采血的次数将以前1套改为2-3套即每人每次采集2-3套血培养(“一套”为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各一瓶)每套分别在不同的穿刺点采集,增加采集套数能将检测阳性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80%~96%;在两个护理单元建立血培养采集登记本,利于标本的查找及统计;同时,以护理组为单位认真学习血培养规范相关内容,保证每瓶血培养标本合格。
通过此次培训,旨在改变临床医护人员欠规范的采集方式,保证血培养标本的质量,为临床医生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此次感染科医护一体化血培养规范采集的培训也为《血培养临床实践指南》在全院的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