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凌晨,两辆救护车从成都市城北呼啸着穿城而过,紧急驶往我院。车上一名23岁女孩的心脏已经垂死,仅仅靠一部叫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机器暂时替代了她的心脏功能。在我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9人医护小组的护送下,这位女孩最后平安抵达我院ICU病房,该医护小组也成功完成四川省首次“VA-ECMO”的院际转运。
据了解,该名患者叫雯雯(化名),23岁,是一名护士。3天前,她开始出现感冒症状,发烧,头晕,自己服用药物之后不见好转,病情反倒有加重的趋势,出现胸闷、气紧等症状,懂得医学知识的雯雯立即到离家最近的城北某医院急诊科,被诊断为病毒感染引起的爆发性心肌炎,当即收院抢救。
3月10日16:00,我院11楼ICU病房,正在穿梭忙碌着查房的主治医生赖巍突然接到主任康焰教授的电话:城北一家医院有个爆发性心肌炎的患者可能需要ECMO治疗,请立即出发前往救助,“康主任说,如果病情严重,可立即转到我院,要充分评估器官功能和支持需求,保证转运安全!”
16:20,赖巍出现在患者所在医院,“第一眼看到她时,她已经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生命全靠仪器维持。”据当时的主管医生介绍,10日上午,雯雯突然病情加重,出现急性心律失常,经过全力抢救,总算挽回了生命,但是该医院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无法再承载她的生命。
19:00,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后,赖巍把雯雯的病历诊断,各种影像、检查报告发到一个叫“ECOM核心组”的微信群里,群里20多个成员,全是医院ECOM团队成员,包括ICU、麻醉、心内科、胸外科、护理等多学科,从教授到主治医生一应俱全。刹那间,寂静的群沸腾起来,已经下班的,正在下班路上的,齐刷刷现身,大家热烈讨论后,认定雯雯心肺功能已经衰竭,必须立即转入我院ICU进行抢救。“对于心肺功能已经衰竭的患者,转运途中必须使用ECOM,否则,哪怕用呼吸机,她也可能在路上停止呼吸。”确定转院后,负责转运的ICU、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灌注师、呼吸治疗师和2名护士立即折返医院,护士长唐梦琳负责协调转运器械和材料。
20:00,装着全套ECOM机器、配套检验材料、输液微泵等器材和9名医护人员的奔驰救护车被填得满满当当,在应急车道上一路疾驰抵达雯雯所在医院,这个9人转运小组,平均年龄不到 30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只是华西医院里的小医生”。
第一次在自己医院以外给患者安装VA-ECOM管道,也是第一次院际转运,“小医生”们在准备救人的同时,还要现场制定转运方案,包括患者上救护车后担架怎么摆放,支撑生命的仪器如何安置,与患者同车的应该是哪些科医生,甚至细化到哪个电梯的直线距离与病房最近,走哪条路最快捷……好在这些“小伙伴”们平时就已配合得得心应手,在院外协调起来也是毫不含糊。
21:00,心脏外科医生正准备给雯雯安置VA-ECOM时,雯雯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最严峻的问题来了,他们谁也没有在患者心肺复苏的情况下紧急安置过ECOM,“但是,如果不装ECOM这个患者死定了!必须装!”ICU住院总医生基鹏表示。刻不容缓,赖巍和基鹏立即分头负责现场调控,麻醉科医生立即着手管理雯雯的气道和输液通道,呼吸治疗师负责呼吸支持,胸外科医生在雯雯大腿根部股动脉和股静脉上安置了2根管道,ECOM仪器将动脉血管里的血抽出,在体外合成氧后,再输进静脉血管,“这两根通道建立起来,ECOM就暂时替代了她的心脏。”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将ECOM机器拆散,分装进救护车,因为患者如果被抬上救护车,再加上随行的医护人员,救护车空间会变得异常狭窄,ECOM机器就无法整机进入。在给雯雯安装上ECOM后,转运小组并未立即出发,原地观察一个多小时,直到雯雯状况趋于稳定,
23:30,载满医护人员、抢救设备的两辆救护车才离开医院,从北向南一路呼啸朝着华西医院飞驰,11日凌晨0:00,雯雯终于平安抵达我院ICU病房。
经过紧张的治疗,目前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良好,对呼唤已有反应,已于3月14日取下ECOM机器,目前正采取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进行治疗。
新闻链接: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指使用机械设备临时但较长久的支持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延长其生命的一种技术。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主要分为VA-ECMO(用于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和VV-ECMO(用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