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学院和医院的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1951年的接办过程中,大学由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改名华西大学;在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原来综合性的华西大学调整为医学类的四川医学院,大学医院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川医附院。
第一单元
大学医院工资证
大学医院工资证
大学医院聘书
大学医院聘书
大学医院同时被接办
大学医院同时被接办
政务院任命刘承钊为校长,图为他从西南文教部长楚图南手中接过校印
政务院任命刘承钊为校长,图为他从西南文教部长楚图南手中接过校印
1951年10月6日,学校举办了盛大的接办典礼,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华西医院院庆的历史渊源)
1951年10月6日,学校举办了盛大的接办典礼,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华西医院院庆的历史渊源)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入成都市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入成都市
华西协合大学师生迎接解放军进城
华西协合大学师生迎接解放军进城
1950年1月12日,成都军管会主任李井泉等签发命令,委派军政代表温宗琪、郑瑛,接管华西协合大学
1950年1月12日,成都军管会主任李井泉等签发命令,委派军政代表温宗琪、郑瑛,接管华西协合大学
成都市驻华大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小组成员合影
成都市驻华大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小组成员合影
大学医院工资证
大学医院聘书
大学医院同时被接办
政务院任命刘承钊为校长,图为他从西南文教部长楚图南手中接过校印
1951年10月6日,学校举办了盛大的接办典礼,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华西医院院庆的历史渊源)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入成都市
华西协合大学师生迎接解放军进城
1950年1月12日,成都军管会主任李井泉等签发命令,委派军政代表温宗琪、郑瑛,接管华西协合大学
成都市驻华大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小组成员合影
第二单元
学校领导接待苏联派到卫生部的顾问来校视察
重庆大学医学院1952年来华西前部分青年教师在嘉陵江畔留影
刘承钊校长在华西大学更名四川医学院大会上讲话
四川医学院正式挂牌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西大学更名“四川医学院”,由综合性大学改组为多专业的医药院校,设医学、口腔、卫生、药学4系及综合性附属医院1所。医学院改为医疗系,1965年改称医学系。同时,通过对华西协合大学各教学医院的合并和调整,位于国学巷的附属医院得到充实、完备,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改名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老百姓简称川医。
从1951年开始,中国政府提出,要系统地移植苏联的教育模式,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集权管理、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专门教育体系来构建中国的高教制度。
第三单元
在50年代初,通过对华西协合大学各教学医院的合并和调整,先后将陕西街的存仁医院及四圣祠仁济医院划出,并有其他多所专科医院合并到大学医院,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
40年代建成的医学院及大学医院全景
医学城堡旁独立成八角放射状的麻风(传染)病院
为由梅香居别墅改为病房的老精神科一角
教学医院的合并和调整
1951年底结核病疗养院并入大学医院,1952年改为大学医院内科结核病室。
1951年麻风病医院移交川西行署卫生厅,1955年麻风病人迁往理县麻风村,麻风病院原址经过数年旷置后,改为大学医院传染病室,专收传染性病人(肺结核除外),有成人传染病床50张,是川西唯一的治疗传染病的病室。
1952年川西行署卫生厅在成都市小学路建“川西精神病院”。1954年6月将该院移交大学作为教学基地。同年10月更名为“四川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设精神科病床60张,神经科病床25张,为四川省内第一个神经内科专科病房。
存仁医院的撤销
1953年学校正式成立眼耳鼻喉科学系,存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先改由大学医院领导,后改为直属大学的专科医院。1955年将眼耳鼻喉科医院撤销,人员和设备迁入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别成为眼科和耳鼻喉科。其陕西街旧址交省政府设立省高等教育局(今四川省教育厅办公区)。
1942年仁济医院主要部分搬回大学医院时华西协合大学请求四川省会警察局维护交通秩序的公函
仁济医院的划出
1942年大学医院建成投用后,四圣祠仁济医院,惜字宫街仁济女医院主要医务人员回到华西坝大学医院,原址作为仁济慢性病医院保留。1950年5月成都四圣祠仁济慢性病医院旧址交给成都市,作为由南下四川的晋绥军区民众医院在此筹建“川西第二人民医院”(即现在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原仁济医院主要医护人员撤回大学医院。
第四单元
1950年代,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获政府拨款,先后修建了内科大楼(1954年)、门诊大楼(1955年)、外科大楼(1959年)等医疗用房,全部建筑面积约有5万余平方米(1956年统计);此乃建院以来,继1930年代医学城堡建设之后,我院的又一次大规模基本建设。建成后的新院区与老院区毗邻,相互呼应又相对独立,门诊楼、外科楼、内科楼呈品字形布局,三楼之间留有大面积的园林绿化空间,为今天华西医院医疗院区的规模、布局奠定了基础。
内科大楼奠基仪式
内科大楼奠基基石
门诊楼正面
(2003年拆除之前拍摄)
门诊楼正面
医护人员在外科楼前做广播体操
1960年代的住院部,左侧为内科楼,正面为病案楼,右侧为外科楼内外科大楼
(门诊楼顶拍摄)
1980年代的医疗院区,左侧为外科楼,右侧为内科楼,正面远端为门诊大楼
(长线局电信塔拍摄)
内科大楼奠基仪式
内科大楼奠基基石
门诊楼正面
(2003年拆除之前拍摄)
门诊楼正面
医护人员在外科楼前做广播体操
1960年代的住院部,左侧为内科楼,正面为病案楼,右侧为外科楼内外科大楼
(门诊楼顶拍摄)
1980年代的医疗院区,左侧为外科楼,右侧为内科楼,正面远端为门诊大楼
(长线局电信塔拍摄)
门诊楼正面
门诊楼正面
1960年代的住院部,左侧为内科楼,正面为病案楼,右侧为外科楼内外科大楼
1980年代的医疗院区,左侧为外科楼,右侧为内科楼,正面远端为门诊大楼
第五单元
四川医学院时期,我院的医疗服务经历了50年代、60年代的蓬勃发展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以及文革后的继续前进;期间医务人员上山下乡服务基层,开展了大量的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基层群众中留下了“川医”的良好声誉;在院内,更多的新技术陆续开展,临床专科亚专业开始细分。
1958
1960
1962
1969
1972
基层巡回医疗
基层巡回医疗
基层巡回医疗
基层巡回医疗
1958
1958年温江大批农民迅猛出现严重的钩端螺旋体出血性肺水肿,四川医学院师生与其它兄弟医院合作,一周内完全控制了疫情。164名教职工下放到西昌,参与消灭肆虐当地的血吸虫病。
援疆医疗队
1960
1960年第一例内耳开室手术获得成功。由吴和光、乐以成等组成的专家团在新疆交流。
赤脚医生培训班
1962
1962年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 1966年根据毛泽东“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坚持校内教育的同时,1966-1977年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在职进修生等基层医疗人员。
援藏医疗队
1969
1969年华西医疗小分队前往茂汶阿坝防治克山病等地方多发病,医疗队队长由罗德成教授担任。
我院下乡师生给农村基层组织赠送耕牛
院内新技术在开展
1972
1971年,在盐亭县开展了肿瘤普查防治研究,共计普查45000余人。
第六单元
医护人员在给松田宏也做检查 医护人员在给松田宏也做检查
医护人员在给松田宏也做检查
松田宏也手术正在进行中 松田宏也手术正在进行中
松田宏也手术正在进行中
1992年松田宏也回医院,用截过指的手写下了感谢的话 1992年松田宏也回医院,用截过指的手写下了感谢的话
1992年松田宏也回医院,用截过指的手写下了感谢的话
2002年松田宏也再次回到医院,感谢曾救治过他的专家们 2002年松田宏也再次回到医院,感谢曾救治过他的专家们
2002年松田宏也再次回到医院,感谢曾救治过他的专家们
日本登山队员松田宏也于1982年3月9日随队来四川攀登贡嘎山,4月29日从6800米高处向顶峰突击,5月1日与大本营失联。19天后,在该山2940米处,被泸定县磨西公社4名彝族社员发现并救护。受四川省政府派遣,我院于5月20日派出专家组前往现场抢救。由于伤员遭连续重创、极度饥饿、严重冻伤的反复打击,致全身多器官受损并极度衰竭,四肢四度冻伤伴严重继发感染等多种致命疾病;经会诊,省政府决定,于5月26日由医疗组护送病人转入我院治疗;之后,整个治疗过程进行了22次大会诊和多次手术,经过全院46天的多学科通力合作,在高超的技术和精心的护理下,病人转危为安,体重由35公斤增加到43.5公斤,于7月10日康复出院回日本。
成功抢救松田宏也被世界媒体广泛关注,我院医疗水平受到国际舆论和日本方面的高度赞扬。松田宏也说“中国人民是我的再生父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此后日本政府因此多次邀请我院代表团访问日本交流学术,松田宏也多次回我院感谢救命之恩。
第七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院在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精神、传染等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细分和发展三级学科。截至1964年,临床及医技科室有:内科、传染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神经精神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15病室(肿瘤病室)、放射科、同位素研究室、手术室、麻醉组、病理科、理疗科、营养科、检验科等专业或学科。
1969
1963
1961
1960
1959
1958
1956
1955
1954
1953
1950
1969年设立小儿外科专业组,胡廷泽任组长。
1963年设立内分泌专业组,梁荩忠任组长。
1963年设立烧伤整形专业组。
1961年设立病理科。
1960年检验科设立血库,建中心实验室。
1960年理疗室改建理疗科。
1959年设立15病室(肿瘤科前身)和同位素室。
1950年,放射科含放射诊断和深度爱克司光(放射治疗)两部分工作,只有3位医师, 50年代中期引进苏联深度X光治疗机,单独成立放疗科(当时称24科)。
1958年设立麻醉专业组,郑光琪任组长。
1958年设立精神科和神经科。
1956年设立神经外科专业组,黄克维、吴和光、邱褆光为专业组负责人,这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组,。
1956内科设立消化专业组,张先儒任组长。
1956年设立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和针灸科,李斯炽任主任。
1955年设立传染内科。
1955年设立皮肤性病科,王培恩任科主任。
1954年内科设立呼吸专业组(设结核菌实验室),罗光壁任组长。
1954年内科设立心血管专业组(并有心血管病研究室)。
1954年外科设立普外科专业组,吴和光任组长。
1954年外科设立骨科专业组,沈怀信任组长。
1954年外科设立胸外科专业组,杨振华任组长。
1954年外科设立泌尿外科专业组,杨嘉良任组长。
1953年内科设立结核专业组。
1950年,放射科含放射诊断和深度爱克司光(放射治疗)两部分工作,只有3位医师, 50年代中期引进苏联深度X光治疗机,单独成立放疗科(当时称24科)。
1969
1963
1961
1960
1959
1958
1956
1955
1954
1953
1950
1969年设立小儿外科专业组,胡廷泽任组长。
1963年设立内分泌专业组,梁荩忠任组长。
1963年设立烧伤整形专业组。
1961年设立病理科。
1960年检验科设立血库,建中心实验室。
1960年理疗室改建理疗科。
1959年设立15病室(肿瘤科前身)和同位素室。
1950年,放射科含放射诊断和深度爱克司光(放射治疗)两部分工作,只有3位医师, 50年代中期引进苏联深度X光治疗机,单独成立放疗科(当时称24科)。
1958年设立麻醉专业组,郑光琪任组长。
1958年设立精神科和神经科。
1956年设立神经外科专业组,黄克维、吴和光、邱褆光为专业组负责人,这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组,。
1956内科设立消化专业组,张先儒任组长。
1956年设立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和针灸科,李斯炽任主任。
1955年设立传染内科。
1955年设立皮肤性病科,王培恩任科主任。
1954年内科设立呼吸专业组(设结核菌实验室),罗光壁任组长。
1954年内科设立心血管专业组(并有心血管病研究室)。
1954年外科设立普外科专业组,吴和光任组长。
1954年外科设立骨科专业组,沈怀信任组长。
1954年外科设立胸外科专业组,杨振华任组长。
1954年外科设立泌尿外科专业组,杨嘉良任组长。
1953年内科设立结核专业组。
1950年,放射科含放射诊断和深度爱克司光(放射治疗)两部分工作,只有3位医师, 50年代中期引进苏联深度X光治疗机,单独成立放疗科(当时称24科)。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吸引了华西协合大学早年派往世界各地留学生返校。院系大调整过程中,从重庆大学、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调来大批的医药卫生专业的专家、学者。大批训练有素留学生和专家的到来,充实了因抗战胜利后五大学师生回撤而造成的一度短缺的人才队伍。后来,其中一部分专家又调往北京等地的医学院校。
1950年前后辗转回校的留学生有:李晓舫、乐以成、陈钦材、江晴芬、徐国清、张光儒、杨振华、张君儒、宋儒耀、王巧璋、肖卓然、夏良才、廖蕴玉、蒙思明、魏治统、陈官玺、邓述高、何伟发、谢成科、林春猷、罗宗赉、吴德成、张玉钿、蒲保民、张孝礼、彭毓淑、刘正刚、吴福临、朱廷儒、张绍英、甄尚灵等20余人。他们都是以后学校各专业的教授、学术带头人。
院系大调整过程中,从重庆大学、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调来医药卫生专业的专家、学者有:王永贵、徐福均、诸相尧、王正义、林志靖、黄克维、彭恕生、陈志潜、杭振镳、林廉卿、李清谭、付世春、张健孚、瞿定亚、李望霓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医学院国家一、二级教授及院士
陈文贵
著名微生物学家、细菌学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
吴和光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先驱者和创始人及组织者之一。
曹钟樑
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华西医院内科的奠基人之一。
乐以成
妇产、儿科学家,医术精湛,中国妇产医学界就流传着“北有林巧稚,南有乐以成”的说法。
陈志潜
中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被公认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先驱、中国社区医学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健康教育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黄克维
神经病理学家,我国神经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陆振山
解剖学家。
杨嘉良
外科学家。
杜顺德
儿科学专家,在我国首先发现并命名了“蚕豆病”。
夏良才
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在国内首创口腔颌面外科专业。
一批回国人员在途中
一批回国人员在途中
留学回国人员在轮船上的留影
留学回国人员在轮船上的留影
从海外归国人员
从海外归国人员
一批回国人员在途中
留学回国人员在轮船上的留影
从海外归国人员
从1958年开始,医疗系的一批教师被外调新建医学院校或医院。如:黄克维教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任内科主任,后任院长;宋儒耀调北京,组建中国第一个整形医院;名中医李斯炽调成都中医学院,任院长;李清潭调青海医学院,后任院长。
第九单元
概况
研究生教育
教学质量
教材建设
1981年,全国医学教育会议在我校召开
四川医学院时期,医疗系的教学工作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大规模扩大招生,由历史以来的每年招生几人、几十人扩大到数百人;与此同时,招收了大量的进修医生,为四川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曾连续十一年停止招收本科生,从1970年开始为部队培养军医,1972年恢复招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80级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
陈钦材正在指导研究生
1978年,国家批准医学系建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病学、病理学、放射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核医学、医学遗传学、传染病学14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开始招生。
1984年医学系又获准建立传染病学(导师曹钟樑教授)、外科学(导师吴和光教授)、眼科学(导师方谦逊教授)、病理学(导师陈钦材教授)4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有博士研究生6名。
1979级医学系学生毕业照
1982年,卫生部为了检查教学质量,开始部属十三所医科院校的统一考试。医学系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名列前茅,其中医79级在84年的统考中以平均88.955分取得了全国第二的佳绩。
1976—1984年我院主编的部份专著和教材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从1978年起医学系承担了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传染病学、核医学和病理解剖学部分内容的编写任务,各教研室对相关的各门课程结合实际,自编了补充教材或参考书。
第十单元
1951
1951年10月,护士学校随同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护士专修班”,设高级部(大专)和中级部(中专),隶属大学领导。同年,全国医学院系调整,医学院护理系停止招生。
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护理系首届本科生合影(1951年毕业时)
1952
1952年9月,由于四川省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护专中级部合并至“川西卫生学校(成都市卫校)”。
1959
1959年秋,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护专中级部从川西卫校分出,组建了“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
1964
1964年,经卫生部批准,护校转为国家办学,定为卫生部直属中等卫生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卫生学校”。
1967
1967年,卫校停办,毕业生全部下放基层。
1971
1971年,卫校恢复两年制招生。
1978
1978年,卫校恢复三年制招生。
1978级护理中专生合影
1984
1984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卫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设卫生学校”。同年,医学院开始招收四年制在职护理专业夜大学生。
1985
1985年10月,卫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是卫生部直属单位的13所中专卫校之一。
1970-80年代的四川医学院附设卫生学校
第十一单元
肿瘤学术报告会
四川医学院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吴和光在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时被选为理事长,这是他在会上讲话
四川医学院期间,学院一直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在对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等传染病及其它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有的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仅1978-1984年获得科研成果鉴定39项,省级以上科技奖37项,国家奖4项。
1978—1984年
获得各级科技奖部分列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