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还有半小时申报系统就关网了,请各位项目主管检查还有哪些申报书仍未在系统提交,抓紧电话提醒!”
“离关网还有五分钟,再核对还有没有未推荐的项目!”
“最后2分钟,又提交上来两个项目,医院已通过,马上通知学校和省科技厅!”
...
以上情景常发生在计划项目申报截止日。“争分夺秒”不止在急诊室抢救患者时上演,为了确保每一项申报都能被准时推荐,科技部的项目主管们也时常体验“惊心动魄”的心跳、“化险为夷”的雀跃。
何为“计划项目”?为何它如此重要?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到底是如何开展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计划科找到答案。
一、什么是计划项目
计划项目也称纵向项目,是指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计划与基金,经费来源于中央/地方财政资金。我院获批资助的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及其它省份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卫健委、成都市科技局、校地合作等70余个资助渠道。
科技创新是我国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研项目的投入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而计划项目的立项数和级别逐渐成为衡量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在推动医院创新发展、提升学术影响、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部如何做好计划项目申报的创新管理
第一个通过保量,第二通过增质。
〖保量篇〗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开始申报了,面上、青年、国合、科普...二十多个项目类别,如何“慧眼独具”地从众多项目中挑选出既适合自身专业又与个人学术规划相契合的类型,是申请者面临的首要难题。面对申请者的诸多困难,科技部计划科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全面优化组织流程与服务,助力申报事半功倍。
创新举措
• 制定申报攻略,精准科普申报知识。为申请人梳理申报渠道、精心制定申报攻略,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各渠道项目资助重点、申报条件、注意事项及材料要求等,明确申报流程和关键节点,大幅提高申请成功率。
• 加强走访动员,实时强化项目管理意识。医院高度重视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科技部常态化年均走访科室50个,科普申报政策变化及成功经验,并结合科室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申报建议。
• 组织基金讲堂,全面营造科研文化氛围。组织多纬度“基金学术大讲堂”,年均逾20场,院内受众破万人次,受邀者来自相关领域“学术大家”。同时还针对专职博士后等申请者开设专场,受课内容涵盖学科前沿、指南解读及撰写技巧等。
近3年,科技部年均组织计划项目申报3900余项,其中申报国家级课题逾2000项,省部级逾1500项。年均累积获批各类计划项目逾1000项,获批财政资金超4亿元,纵向经费稳步增长,位列全国医疗机构前列,真正实现了科研“创收”。
“国自然标书写好了,赶紧去科技部形审预约系统抢个号,早审早改早安心!”为确保每一位国自然基金申请人的标书不因形式问题被“初筛”,医院会对每份申报进行多轮审查。标书审查需耐心细致、耗时长久,因等候形审而大排长龙时有发生。科技部创新管理方式,立足实际、优化流程,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把更多时间留给标书修订。
创新举措
• 开发形审预约程序,实现审核智慧管理。科技部开发“基金预约形审小程序”,模拟“门诊挂号方式”安排专属时间,审查等侯时间从半天缩短到“即来即审”,审查现场井然有序,更为全院研究人员带来便捷、灵活、专业的服务体验。
• 专人专岗系统维护,把好通告推荐前后关口。项目主管分工明确,专人专岗跟进最新科技动态,最大程度减少研究人员“信息差”,保障各渠道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及时更新、报告准确报送。通过搭建并完善院内科研信息发布平台,有效整合项目申报各环节关键节点并及时全院通告,为做出科学申报决策奠定良好基础。
• 实时更新科研档案,支撑医院考核评估。主动提前登记,完善研究人员项目与经费档案,为学科评估、重大科技平台立项建设、各类院内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研究生导师增补等系列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深化主动服务,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仅2024年(2023年12月-2024年11月)一年通过官网科学研究版块、华西微家计划成果版块等渠道向全院发布高质量科技信息/申报通知/科研经费通告达155项,点击量破10万次。通过业务培训等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年均完成各类计划项目审核、推荐及提交21000项次,确认全部项目”零问题“通过形式审查,为医院打造了一支专业型、服务型的项目管理服务队伍。
〖增质篇〗
科技部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早期孵化,形成并完善华西人才蓄水池。
创新举措
• 早期孵化培育,让申请人与导师“相遇、相知、相融”。传承与创新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双翼,科技部从人才发展角度提出并实施“一对一导师制”“结队子辅导制”的系列激励政策,确立了一批有评审经验的学术大家和管理专家对青年人才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 完善选人育人培养体系,打造科研新的增长极。开展人才孵化暨全院科室大调研宣讲会系列活动,为打造选苗、育苗、扶苗全链条培育体系奠定基础,实现学术创新人才有效储备,形成良好科研管理生态。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2022年以来科技部先后推荐各类科技人才基金408人次;获批各类人才基金68项,包括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8人,NSFC交叉学科领域创新群体1项(全校首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6人,四川省创新群体4个,四川省杰青10人,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4人,四川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20人。
强化科研活动的组织性,提升医院承接重大科技项目能力。
创新举措
• 全程专业辅导,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华西。坚持”专业化“”精致化“服务,主动谋划、梳理与跟踪各学科、团队/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档案”,针对牵头申报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开展多轮次跨学科跨院系专家论证,并会同信息中心做好多场景会场的技术支持。
•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接国家战略凝练科学问题,充分利用川大多学科优势,促进学院间交流,相互赋能,形成合力,为实现从“能做项目”到“能做大项目”转变提供支撑。
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是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近3年,科技部组织我院牵头申报30个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106项,包括服务制造强国战略,牵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28项;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牵头“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前沿生物技术”、“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等重点专项78项。累积获批牵头项目18项,参与556项,资助金额逾3.5亿元。
为帮助研究人员解决预算难题,做好经费管理,科技部一直很“用心”。
“劳务费标准是多少?设备费可以买电脑吗?差旅费预算怎么编?间接费的比例是多少?”科研经费政策繁多,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财务预算编制不仅耗时耗力,也是专业能力所不及的领域。小到一个U盘、一张火车票、一次出差行程,均需提前规划,还要有依有据、合理合规。在课题组内一次次寻求指导、帮助,也很难找到一个既懂财务又懂科研的人。做个科学家,须当好会计?NO!
创新举措
• 建章立制,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科技部出台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办事流程,为科研人员填报预算提供编制依据。同时在华西微家推送经费使用《警示清单》,科研人员可以常查常新,守住经费底线不越雷池。
• 专人把关,优化完善经费管理流程。计划科设有科研经费主管专岗,为科研人员解答在编制预算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针对已成稿的预算书,经费主管也会逐一审核,确保预算编制合理合规,通过解决“小问题”、突破“大瓶颈”。
• 助理减负,加强支撑保障人员建设。科技部鼓励项目组聘用科研财务助理,把科研人员从繁重的经费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老师们无需“多头跑”“来回跑”,安心专注科研工作。既为科研人员“减负”,又解决了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计划科年均累积协助预算编报辅导2050项、完成各类申请书/任务书审核推荐5641项,完成经费监督检查逾8000项次,帮助超200名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并得到省科技厅发文表彰,实现全年科研经费立项突破4亿元,年均管理在研经费逾10亿元。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在医疗、教育、科技、人才“四位一体”统筹部署下,医院将勇担科技强国的华西使命,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引领性突破、重大攻关硬实力突破、重大成果规模化突破,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医院科管人将一如继往,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华西人的萤萤之光,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华西科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