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2020.10.10
为进一步提升全民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社会关注、支持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激励广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工作,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今年心理卫生中心开展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通过进一步弘扬各地心理健康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的精神,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铺天盖地涌过来的信息会让大家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症状。一边觉得自己心态、状态都不好,一边又不知道如何调节。不管是对疫情的担忧、焦虑、还是恐惧,甚至愤怒,这都是“应激心理”的表现,应激不仅可能持续一天两天,甚至还可能存续几个星期或更长时间。并且每个人在应激状态下,会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大致可分为情绪方面、躯体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
情绪方面
▪ 无法控制的紧张、恐惧,很害怕被传染;
▪ 抱怨和愤怒:“为什么不早点控制传染源,早点封城?”、“为什么一定要戴口罩?”,“为什么确诊了的人还要到处走?”……尤其在面对一些负面信息很容易生气;
▪ 看到确诊和疑似人数的增加,会感到无助无望,情绪不稳定;
▪ 容易遭激怒,对待他人没有耐心。
躯体方面
▪ 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下降,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发抖,乏力;
▪ 头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
▪ 甚至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等情况。
ps:这些都可能是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躯体反应,尤其一些人体温升高,不一定是感染新型肺炎的表现,而是心理情绪引起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一些病人出院时害怕疾病没有完全治好,回去传染给家人,因此而过度紧张,让本来已降下来的体温又升高了,反而达不到出院的标准。
   这也就更加证明了在应激之下会出现躯体的变化,而过度的应激反应,还会给身体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应激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调整心态。
认知方面
▪ 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稍微不舒服就觉得自己是不是被传染了新型肺炎!
▪ 对于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为或症状会在意;
▪ 容易把身体的各种不舒服跟“疫情”联系起来,甚至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行为方面
   过于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测量体温,相互支持或其他社交活动明显减少,生活懒散,懒言少语,做事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等。
   那么当我们出现这些“应激反应”,该如何调整呢?
1接受现实
   调整作息,保证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要一直去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可以设定了解疫情的次数和时间,避免内心一直处于恐慌状态。
2学会识别自己情绪上的不适变化。
   当出现一些过度焦虑情绪时,完全可以表达出来,跟家人、朋友多聊聊,有助于负性情绪的缓解。
3适当转移注意力,调整情绪,避免长期陷入焦虑紧张
   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时可以看喜剧电影,唱唱歌,听听音乐,做做运动等,这些都能有效转移注意力,调整情绪。如果负性情绪不能自我调整时,可以向专业人士倾诉。
4适当的网络隔离
   如果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确实状态不好,看到这些信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应该要适当与网络隔离。
5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关注官方信息,以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防控指南为准,避免信息过量、信息之间相互矛盾而加重恐惧和焦虑情绪。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面对疫情时,还需从大局出发,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坚决执行指令,争取早日战胜疫情。
 
本文作者:郑璐璐
作者:郑璐璐 来源: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公众号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