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中羽绒服和短袖battle的春季。
就想问问,有没有人跟小编一样,刚脱掉秋裤就发现降温,重新穿上冬衣吧,等来的却是一片艳阳、气温飙升?
裹着羽绒服出门,想看看今天谁穿的最多,来到街上才发现:哦,原来是我自己……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捂一捂”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捂”并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简单。
今天,小编特意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夏庆教授和金涛讲师,来为我们揭秘:到底怎样才能科学健康地“捂”出好身体!
春天不捂,疾病找上门?
其实,不管是“春捂秋冻”,还是“乍暖还寒”,都是要告诉我们:春天跟冬天相比,气温是逐渐上升了,但气温的变化会很大,忽冷忽热,早晚温差也比较大。
冬至之前是至阴,六爻都是阴,而冬至一阳生,意味着地面阳气逐渐开始上升,但是一直要到立夏时才会全部交替为阳气。
所以,虽然春天从立春就开始了,但是整个气温回暖,并比较稳定,其实已经进入夏季了。
华西专家提醒:
如果不注意穿衣服,比如看着出太阳,就开始减衣服、脱衣服,可能一会儿太阳下去了,气温下降,就很容易感冒。
对于有宿疾旧患,或者老年人来说,旧疾就很容易复发。
当然,这也跟春天万物发陈的特性相关。
万物都处于阳气升发的阶段,比如小孩子,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
但同时也不要忘了,阳气升发是万物的特性,也就说除了人,还有病毒、细菌等等也是蠢蠢欲动的,尤其是惊蛰(3月5日)以后。
惊蛰,很形象的理解就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虫开始出来活动了,代表万物苏醒的意思。这也是为啥流行病,比如流感、流脑会在这个季节高发的原因。
所以,从养生和顺应天时来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天好好捂,有助提升免疫力?
这次的新冠疫情时刻揪着大家的心,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都与免疫力相关。
那么,“春捂”能帮助我们处于一个好的免疫力状态吗?
华西专家表示:
从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角度来说,此次的新冠肺炎是“疫”,属于“寒疫”,也有属于湿温的,也有偏湿热的,比如广东地区。
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一些特点,但是无论哪一个地方,都有明显的湿毒在内。
比如患者出现的咳嗽多为干咳,少痰甚至无痰,最新的病理解剖也证实了患者肺内粘稠胶粘的痰液,堵塞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与中医认识新冠肺炎是一致的。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与痰运化密切相关的两个脏腑就是肺和脾。这两者也是人体最大的两个免疫器官,从中医角度来看,一个是皮毛(肺合皮毛),一个是脾胃(包括肠道)。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增减衣服就保护好了我们的皮毛的功能,也就是肺的免疫力。
此外,黄帝内经里有句经典:“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天闭藏
精是指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冬天是要闭藏的。
举个栗子
动物冬眠。
长寿的动物是冬眠的,比如乌龟。
主要就是藏精。
有了冬天的藏,春天升发之气来到时,才能顺势而发。发的力量又大多依赖于藏的力量有多沉。
春天属木
春天属木,木的特点就是韧性,主肝,肝喜柔,保暖最大的好处就是暖和,暖和了人就柔了,柔了韧性就出来了,跟软是不一样的。
升发的力量其实也是韧性的另外一种表达。脏腑处于良好的一个运行的状态,不仅是这个脏腑自身的平衡,也是跟其他脏腑之间配合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所以,“春捂”,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养生方法。
做好这3点,“捂”出好身体!
△夏庆教授团队师生合照
华西专家提醒,“春捂”一定要做好这3点:
护好头和颈
刚才提到过,春天属木、主肝,同时它也主风,而风为百病之长。
大家对春天的风应该都有感觉吧,风最容易从什么地方进入身体里呢?
没错,皮肤,就是我们的毛孔。
所以,记得用帽子、丝巾护好我们的头和颈子。
下肢保暖
下肢保暖其实是一年四季都应该注意的,不仅仅是春天。
前面说到春天的气候特点是乍暖还寒,也就是寒气,地面的阳气少阴气盛,人在地上行走,寒气最容易从脚进入。
所以,不仅是冬天,春天仍然要注意下肢保暖、避风,九分裤,超短裙之类的还是要尽量避免。
不吃生冷
这个捂,还可以延伸一下理解,就是不吃生冷。
所谓“病从口入”,保护好我们的脾胃。
那么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真觉得好热啊,该怎么办呢?
华西专家强调:
天气逐渐变热,要减衣服,顺序应该是先减上衣。
不过,对于小朋友来说,就不要运用地太机械了。
春天万物苏醒,小朋友更是喜欢动,随着阳气升发,活动多了更容易出汗。
所以,小朋友需要注意的是勤增减衣服,注意生冷寒凉食物。
怎么样,
现在知道怎样才能“捂”出好身体了吗?
赶紧点个「在看」,
一起成为“春捂”达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