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向东和张烨等在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Lancet Respir Med, IF 38.7)发表论文
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Lancet Respir Med, IF 38.7),针对近期的研究成果,特别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和张烨教授撰写了题为“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an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eople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OSA)的正压通气治疗(CPAP)与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特邀述评文章。论文中,高度肯定了近期报道的CPAP能降低OSA病人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方面有积极作用的发现,并对这个重要临床治疗问题,结合近年的热点学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OSA是继高血压和糖尿病后,第三个影响中年男性群体的慢性常见病,占中年以上男性人群的25%。患者夜间出现间歇性低氧及睡眠片段化,严重者出现白天困倦和嗜睡,影响个体生存质量。主要后果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全因死亡率升高。1981年,澳大利亚医生Colin Sullivan发明CPAP治疗,是目前OSA的一线治疗方法。CPAP能有效改善呼吸暂停事件及日间嗜睡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困扰医生决策的难题是,能否以降低死亡风险为目的,建议OSA患者进行CPAP治疗。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由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多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报道了阴性结果:CPAP对降低OSA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没有帮助(McEvoy et al., N Engl J Med, 2016)。2017年,一项对RCT的meta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Yu et al., JAMA, 2017)。这可能是由于上述RCT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主要纳入了死亡风险较低的OSA患者。CPAP是否能降低OSA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目前仍存在争议。
采用真实世界大样本观察性研究有助于克服上述不足。近日,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研究者结合RCT与真实世界的上百万病例进行大数据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测(Benjafield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25)。发现CPAP治疗能有效降低OSA患者心血管相关及全因死亡风险,并且这一结果仅能在真实世界观察性队列研究中发现,在RCT研究中无法观察到。
他们的述评文章中,探讨了提高CPAP依从性在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方面可能发挥有益作用。未来有必要探索CPAP依从性与死亡率之间关系的剂量效应分析,这有助于确定降低死亡率的最佳依从性临界值(每晚使用CPAP的最低持续时间和每月使用CPAP的最少天数)。同时,失眠是OSA的常见合并症。OSA患者中失眠共病率为38%(Zhang et al., Sleep Med Rev, 2019)。共病失眠可显著降低CPAP依从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I),已被证实在OSA共病失眠患者中同样有效(Sweetman et al., Sleep Med Rev, 2019)。与常规治疗相比,接受CBT-I治疗的共病者每晚CPAP使用时间增加61分钟。因此,在探索CPAP对死亡率和其他结局的影响时,应考虑共病失眠的作用。
特邀述评撰写时,唐向东教授特别邀请了与他们团队长期合作的本领域著名专家,美国梅奥医学中的心血管病专家,Virend Somers教授作为作者,参与了论文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