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随着5台髋关节置换术的顺利实施,骨科周宗科教授团队完成国产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研究项目。据了解,这也是我院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国产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
该临床研究项目自4月12日启动,共纳入60例患者,随机抽取30例患者行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患者按传统方式行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对比研究: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国产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操作更精准、更安全,这将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以及更长的假体使用寿命。
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进展至终末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轻则导致患者行走、穿鞋袜、上厕所等日常活动受到限制,重则需要使用拐杖辅助行走,甚而只能依靠轮椅出行、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髋关节置换术在各级医院均可开展,但术中假体安放位置不佳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导致假体远期失败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髋关节置换术的假体精准安放、如何实现各级医院的手术效果同质化,仍然是目前髋关节置换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手术机器人逐渐进入骨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并不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为了探索、验证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解决患者病痛,周宗科教授团队于今年4月开始实施国产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研究项目。招募通知发出后吸引了一大批患者主动咨询和踊跃报名,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外省患者,体现了广大患者对华西医院骨科的信任。
6月18日,当日5台手术顺利进行,标志着该项目全部完成。本次项目共纳入60例患者,患者最小年龄为26岁,因创伤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后股骨头坏死,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最大年龄76岁,因髋关节严重骨关节炎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其余患者病种包括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继发骨关节炎,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
60例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开始下地活动,关节功能恢复好,疼痛轻,没有出现机器人应用相关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测量显示: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更精准,可以更好恢复患者双下肢长度。
此次临床研究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骨圣元化”根据髋关节CT,可实现术前智能手术规划、术中精准安放关节假体。团队通过对机器人导航系统和机械臂的相互操作配合,将髋臼磨锉和关节假体安放限制在规划的安全范围内,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避免了人工测量和操作误差、假体位置不佳等对术后恢复所造成的影响。
(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左髋骨关节炎)
(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前倾角:20°,外展角38°,双下等长)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不仅使髋关节置换手术更安全,而且可以帮助年轻医生缩短髋关节置换手术学习曲线,有助于实现不同等级医院、不同年资医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同质化,帮助患者达到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髋关节置换临床应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牵头组织。华西医院作为该临床研究的主要参研单位,与其他中心在系统的人机交互策略与机械操作控制上共享了宝贵的临床应用经验,并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性的改进指导意见与建议。
周宗科教授指出,华西医院骨科一直致力于“精准医疗”“智能骨科”和“加速康复外科”的探索与研究,这也是当今骨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医工结合的代表,髋关节置换机器人辅助系统通过智能三维模型与医生交互,确保假体位置安放更准确、肢体长度恢复更好,从而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性,提升早期和远期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