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我院泌尿外科曾浩教授团队和病理科陈铌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的全面分子图谱分析揭示其分子亚型及潜在治疗靶点 2025.05.28

近日,我院泌尿外科曾浩教授团队和病理科教授陈铌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4.7)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molecular profiling of FH-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 identifies molecular subtype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绘制了迄今最完整的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 FH-dRCC)分子图谱,深入解析了其生物学异质性。研究不仅揭示了FH基因变异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还建立了用于识别FH缺陷型RCC的DNA甲基化特征,并进一步基于转录组特征将患者精准划分为三个分子亚群。这些亚群在抗血管生成单药治疗及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联合治疗中的响应存在差异,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from clipboard

FH-dRCC是由FH基因双等位失活引发的罕见肾癌亚型,尽管发病率低,但侵袭性强,即使肿瘤体积小也易发生转移,临床治疗困难且预后极差。FH功能缺失导致致癌代谢物延胡索酸蓄积,通过多种机制驱动恶性进展:1)抑制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引发DNA/组蛋白高甲基化并稳定缺氧诱导因子HIF1α;2)激活抗氧化通路;3)诱导伪缺氧状态,促进代谢重编程和细胞增殖;4)增强表观遗传调控,导致上皮-间质转化(EMT)及DNA同源重组修复缺陷;5)诱导线粒体DNA/RNA释放,激活先天免疫和干扰素通路。然而,这些分子机制尚未转化为有效靶向疗法。

尽管II期临床试验显示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对FH-dRCC具有潜在疗效,但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差异显著。既往研究发现该肿瘤微环境富含免疫细胞浸润,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可能有效,但后续研究显示患者对ICB治疗反应不一。尽管已鉴定出多个高频突变基因,但其在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因此,深入解析FH-dRCC的基因组特征及分子异质性,对开发精准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当前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分子图谱,以突破治疗瓶颈。

基于本团队所建立的全国多中心FH-dRCC数据库,本研究纳入了126例FH-dRCC患者,其中80例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或靶向测序,56例患者进行了转录组测序,56例患者进行了DNA甲基化测序。除FH基因变异外,其他高频突变基因从高到低依次为:TTN(20%,16/80)、NF2(15%,12/80)、FAT1(9%,7/80)、KMT2D(9%,7/80)和MUC16(9%,7/80),突变谱显著区别于其他肾癌类型。NF2共突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药疗效下降相关,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联合TKI的影响不显著(图1)。126例FH-dRCC中,胚系变异占54.7%(以错义突变为主),体细胞变异占45.3%(多为功能丧失型突变,如无义突变和大片段缺失)。截断突变或大片段缺失患者FH mRNA表达更低,肿瘤更具侵袭性。胚系非截断突变患者接受ICB+TKI联合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19.0 vs. 11.4个月),而TKI单药对不同突变类型患者疗效无差异

(图2)。

from clipboard

图1.FH-dRCC的突变图谱

from clipboard

图2. FH变异的综合分析

转录组分析显示FH-dRCC存在1467个上调基因(如CD44、KRT19)及免疫通路富集(IFNγ反应、IL6-JAK-STAT3)。HER2在17.9%的FH-dRCC中阳性表达,HER2阳性的FH-dRCC类器官模型对靶向HER2治疗高度敏感,提示潜在治疗靶点。 DNA甲基化分析将FH-dRCC分为CIMP和非CIMP簇。CIMP型肿瘤突变负荷更高,复发率(91.2% vs. 50%)、转移率(51.4% vs. 20%)及PD-L1阳性率(78.3% vs. 33.3%)显著升高。基于42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模型可高效区分FH-dRCC(AUC>0.95)(图3)。

from clipboard

图3.FH-dRCC的DNA甲基化图谱

本研究将56例FH-dRCC分为三型:C1(48.2%)呈高免疫原性/血管生成活性,富集T细胞炎症基因(CD8A、IFNG)及PD-L1,但伴T细胞耗竭;C2(41%)激活MAPK/ERK/Notch通路,具侵袭性;C3(10.7%)增殖通路(E2F/MYC)活跃,免疫活性低且干性评分高,提示治疗抵抗。此分型框架为FH-dRCC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分子依据,例如针对C1亚型的免疫检查点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针对C3亚型的细胞周期靶向干预(图4)。将分子分型与其他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以及疗效相关联分析发现,C3亚型肿瘤呈现高度侵袭性,表现为肿瘤体积更大、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同时FH基因截短突变比例更高。形态学上,低级别嗜酸性粒细胞模式肿瘤(预后良好标志)仅见于C1亚型和C2。治疗反应方面,C1患者对ICB联合TKI治疗反应最佳,ORR达66.7%,中位PFS延长至23.8个月;而C3亚组患者疗效最差(ORR 0%,中位PFS 6.3个月),C2亚组疗效居中(ORR 50%,中位PFS 16.2个月)。值得注意的是,所有FH-RCC患者均无法从TKI单药治疗中获益(图5)。

from clipboard

图4. 不同生物特征的FH-dRCC肿瘤亚群转录组分析

from clipboard

图5. FH-dRCC的分子亚型表现出不同的基因组、转录组和临床特征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FH-dRCC的分子机制,阐明了FH基因突变模式及DNA甲基化失调对肿瘤行为的影响,并解析了晚期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B)及其联合治疗疗效差异及耐药性的分子基础。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望改善这一致死性疾病的临床预后。

我院泌尿外科张兴明讲师、赵俊杰博士,病理科尹晓雪副研究员,泌尿外科副研究员梁嘉宇,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王永权教授,病理科郑林茂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泌尿外科曾浩教授、孙光曦副研究员、沈朋飞副教授、病理科陈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卓越发展“1·3·5”工程项目的支持,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原文链接: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069531/

作者:胥国薇 编辑:刘榴 刘欢 来源:泌尿外科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