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老师的关心,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了你们,我更有信心战胜病魔。”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一位出院的患者对心理康复小组表达了感谢。正是在心理康复小组的帮助下,这位患者不仅病情得到了控制,情绪也趋于稳定,睡眠质量更是得到了改善。
心理康复小组一直致力于关注肿瘤心理康复,坚持在临床工作中以循证为基础,科学开展肿瘤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筛查、评估及干预,得到了肿瘤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好评。肿瘤专业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病房阳光护士……这是一个自发组成的小组,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制定实施分层、分级化心理干预
新冠疫情爆发后,心理康复小组关注到疫情可能给肿瘤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心理社会方面的冲击及影响,在病房内快速启动了“疫情关爱”临床实践项目。如何推动项目实施?小组成员重视循证实践的科学性,坚持以临床研究为基础。
小组成员皮慧敏护师围绕疫情暴发期间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基线调查,为干预方案的确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文献循证,小组成员制定并实施了疫情环境下的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总体方案,即“分层、分级化的心理干预”。
分层是将心理干预对策分为住院期间的“五位一体”心理干预、出院后的心理状态自我调适管理;分级则是根据患者的不良情绪严重程度进行多学科阶梯式管理,针对性选择个体干预、团体干预、家庭会议形式,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放松技巧练习、建立自我干预方案、促进家庭系统支持。
在“分层、分级化的心理干预”总体方案的指导基础上,小组成员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制定适合患者本人的心理干预策略。疫情期间,一位肺癌患者因为疾病原因出现咳嗽、气紧、夜间睡眠严重障碍,家属也无法给予面对面的关心交流,患者心理评估为重度不良情绪,表现为烦躁、易怒。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心理康复小组成员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从患者“躯体症状、疾病认知、家庭支持、病友支持、放松训练、睡眠管理”等方面入手,实施了个体化的分层分级心理干预方案。在各方努力下,患者的病情和情绪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疫情关爱”临床研究成果被同行引用
疫情暴发后,心理康复小组不仅关注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而且也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变化。小组成员们坚信,心理情绪稳定的医护人员能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高质量、更安全的医疗护理。
“疫情关爱”临床实践项目启动后,心理康复小组第一时间开展了疫情下护理人员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结果和文献循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疫情下的胸部肿瘤科医护人员心理关爱方案。
心理康复小组组织“巴林特小组”活动,帮助医护人员找到安全的情绪释放出口;在“生物反馈”、“放松沙龙”中,医护人员学会疫情期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在“天使关爱”团建活动中,医护人员在游戏类、趣味运动类、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中增进感情,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
无论是疫情暴发期还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胸部肿瘤科心理康复小组一直在努力。他们坚持采用循证、临床研究实践指导临床肿瘤心理工作,使肿瘤心理干预更加系统和有条理。
小组的“疫情关爱”临床实践项目工作也得到了病房肿瘤患者、家属的称赞,多次收到表扬信、锦旗;病房医护人员也反馈了他们对小组工作的认可和对未来工作的期待。
在此基础上,小组也将临床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了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被同行广泛引用,如《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更多的肿瘤医务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肿瘤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心理社会问题,积极开展肿瘤心理干预、践行有温度的医疗,让肿瘤患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