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在筠连,盼“心安” 2025.02.18
   2月8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当地迅速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设立心理援助站,集结专家组成心理救援团队深入灾区安置点。2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袁敏兰和心理治疗师马菁赶赴灾区,指导并参与当地受灾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和心理疏导工作。本报记者对两位专家进行专访,了解受灾人员心理状况及专家们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


袁敏兰(右一)、马菁(右二)与宜宾当地心理援助团队成员走访受灾人员。


  记者:请问二位抵达灾区安置点后,与当地救援团队共同开展了哪些工作?工作重点是什么?
  马菁:我们了解到,灾害发生不久,当地救援团队就迅速赶往现场,启动心理援助工作。他们对受灾人员进行了初步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并在安置点对人员进行分组管理。我们抵达后,当地团队快速与我们同步了信息,如:受灾人员普遍存在失眠、焦虑、无助等情况;失联人员家属处于极度震惊、不安和悲痛之中,心理状态尤需关注。基于此,我们立即着手与当地团队紧密合作,指导他们开展后续走访工作,进行心理援助。
  袁敏兰: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稳定受灾人员的情绪,而非深挖他们的创伤。其间,我们为当地心理救援团队开展了多次培训,详细介绍受灾人员可能经历的不同心理时期,并教授了相应的心理稳定化技巧。同时,我们在安置点建立了反馈机制:前期集中安置时期,由当地心理援助团队每天对受灾人员进行走访;分散安置时期,当地心理救援团队派出随户移动的救援工作人员,并由他们每日反馈遇难者、失联者家属情况,我们则据此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确保受灾人员身处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在此之上,我们针对失眠、焦虑等症状为他们进行了简单的放松训练,如呼吸放松等,帮他们进入相对平稳的心理状态。
  记者:由于年龄、经历、家庭状况的不同,受灾人员的心理需求是否也有不同?
  袁敏兰:是的。在安置点,有位大叔令我们印象深刻。这位大叔年近60岁,平时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看到他时,他时而沉默不语,时而悲伤哭泣。我们了解到,山体滑坡无情吞噬了他的家,虽然直系亲属幸免于难,但也有亲人永远被埋在了废墟之下。此外,他的儿子患尿毒症,需长期透析,但家里喂养的牲口和往来交通的车辆等都被灾害夺走了。对抗生活重担的资源均被剥夺,其痛苦可想而知。援助期间,只要他愿意分享,我们就会第一时间耐心倾听、给予安慰;同时,我们也向他和家人保证,不会频繁打扰。就这样,每天前往探望成了我们的习惯,他和家人的情绪也逐渐稳定。
  在心理援助现场,儿童青少年这一群体特别牵动我们的心。他们相对脆弱,且心理问题往往隐蔽不易察觉。当我们抵达时,当地团队已先行一步,让他们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所幸,这些画中的太阳、云朵、小草等富有生命力的意象,投射出他们内心的积极与稳定。
  马菁:心理援助期间,山体滑坡还在持续,加上连日的降雨,导致路面泥泞,难以行走。而那些一线救援人员就是这场灾难中的逆行者,在滑坡处下方持续搜救,经历着高强度的身心挑战。我们接到宜宾市消防支队的心理疏导任务后立刻行动起来。起初我们发现,不少救援人员虽连续作战多日,但整个大队依然斗志昂扬。然而,在深入了解后我们洞察到,特勤大队中的安全员们肩负观察落石、保障队友安全的重任,一分一秒都不敢放松警惕,眼睛盯得发干发胀;而大队指导员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易醒等症状。
  于是,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借助“不倒翁”等形式帮他们在相互信任中释放压力,同时特别注重进行积极赋义,告诉他们无论搜救的结果如何,他们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同时,我们还为队员们进行了心理量表评估,看到大家的心理状态普遍较为正常,我们也都松了一口气。
  记者:请问二位专家对未来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发展还有哪些建议?
  袁敏兰:2008年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逐步加强了对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认识。在本次灾害处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援助工作已较前取得了长足进步。灾害发生当日,多方救援力量聚齐、心理援助工作开启、筠连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立24小时心理救援热线等。系统化的灾后救援体系,告别了以往“一窝蜂”的救援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协作机制。这种变化不仅确保了心理援助工作迅速、全面地覆盖到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受灾人员,更减少了重复打扰和伤害。
  未来,我认为政府和社会应继续加大对心理援助工作的支持,确保相关工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这包括当地心理援助团队持续关注和定期随访,打通上级精神专科医院的绿色通道,确保受灾人员在需要时能迅速获得专业医疗帮助等。同时,心理援助工作要与需求紧密结合,对有实际困难的受灾人员,需积极协调解决他们的临时住所、经济援助等问题,以全面促进他们身心状况恢复。
  马菁:每个人心理恢复速度和能力都是不同的,特别是那些经历了严重创伤的受灾人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因此,应建立长期心理援助机制,提供持续的心理关怀和随访服务,确保他们在灾后重建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转自健康报

来源:心理卫生中心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