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严主任”、“严老师怎么来了”、“老爷子不是在家静养吗”......
早上8点,肝脏外科晨交班室,大家交头接耳地说着。
大家口中的严主任、严老师、老爷子是一个人,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共产党员严律南教授。
半个月前,72岁的严律南教授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衰竭”,在心内科医生看来,这是严教授每天加班到深夜,撰写专著、思考课题、修改论文造成的。安装起搏器出院后,医生叮嘱不能做剧烈的活动,必须在家静养,但他这个人怎么闲得住?这不,伤口还未完全愈合,贴着敷贴又回到了科室大讨论、大查房和 专家门诊中去了。
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依然充溢如此的生机与活力?
“共产党员要有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不要考虑太多的个人利益,要做什么事情,熬更守夜也要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着30年党龄的严律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中国医疗卫生界,提起严律南的名字,是和肝脏移植联系在一起的。肝脏移植是代表一个国家和一个医院水平的标志性手术,但难度可想而知。
在严律南教授带领下,1999年2月,我院开始了第一例临床肝移植,当时的患者已是被宣判即将死亡的晚期肝病患者,难度系数高、手术风险大,团队成员有些顾 虑。严律南教授就给几位主刀医师打气,“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要讲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无私才能无畏”。在他的鼓励下,在团队的精心准备下,手 术成功。
近30年来,严律南教授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提高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格氏鞘外简易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及勾扎法断肝 技术,创下了肝脏移植技术全国八个领先第一的佳绩,让我院的肝脏移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称为“肝移植领域的时代先锋”。
严教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给身边人留下深刻印象。据团队成员,如今已是我院肝脏外科主任的文天夫教授说:“严老师经常吃着盒饭亲自指挥每一个治疗措施,特别 有干劲,第一例肝脏移植术后第一周他吃住都在病房”;肝脏外科党支部书记吴泓教授说:“有时候做肝移植大手术,中途休息时他就在手术室外过道的推车上眯 10来分钟,醒了之后接着做手术”。
严律南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心里应该时刻装着群众;作为一名医者,应该从对病人的态度和挽救病人生命的努力程度来审视自己。云南妇女罗吉伟,是严律南治 疗的上万名患者中的一位,也是国内第一位接受肝移植后怀孕分娩的女患者。罗吉伟出院后严教授仍然无微不至地关心她和她的孩子,为使罗吉伟一家生活得更幸 福,严律南教授帮助她在成都找了一份工作。想起如今的生活,罗吉伟总是热泪盈眶地说:“没有严教授,我早就没有命了,更不会有今天可爱的宝宝和健康的生活。”
严律南常常教导学生“做事情要有灵性、对病人要好,做人、做医生一定要有道德,对病人要有医德”。作为严教授的学生,我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杨家印教授表示,“严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有一点小的错误马上要指出来纠正”。今年3月的一天,住院期间的严律南接完一个电话后坐立不安,执意要回办公室查收邮件,但因心功能较差,心内科医生反复叮嘱不能离开病房。“这是一名研究生的最新毕业论文,我必须马上接收!”最终在病房下载了邮件。认真 审阅着论文的严教授,身上完全看不出病人应有的虚弱,他眼中充满着专注,认真地做着每一处的标注,反复推敲论文的逻辑、英语用词,提出自己的见解及需要修 改的地方……
虽然已退休,但严律南教授仍旧把自己当作一名在岗的医者。他像普通医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出门诊、查房、做手术,他用时间篆刻着“党员”二字,用心传承着“大医精神”,不求荣不求誉,只为内心笃定,惟愿医者仁心!
作者:宣传统战部 来源: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