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请输入关键字
登上世界医学的最高峰——胸外科主任刘伦旭教授
2016.06.27

都说医生苦,每日看诊人数多,承担的责任大,冒的风险高,可是有这样一位医者,不但承担着临床、科研、教学三重任务,10余年来,为科研埋首于资料堆,将创新实践于临床,把经验推广至全国,让上千名医生得以掌握,让无数患者减轻病痛,却从未认为这是苦,也从不因此言苦。他经常告诫年轻医生:“如果要真正成长,需要8小时以外的额外努力,不要及早想着收获,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是奉献。”

这位严于律己,并一直以身作则的医者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主任、共产党员刘伦旭,同时也是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他开展的“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是近年来我国少有的创新技术,是新世纪微创胸外科的重要进展,就连世界顶级的哈佛大学医学院胸外主任史文生先生在观摩了手术后,也不由赞叹:没想到中国人能把胸腔镜手术做得这么好。

患者获益的坚定方向

刘伦旭很忙,一周7天,一直在不停忙碌,这次的采访为了不耽误下一台手术,甚至也是牺牲了两台手术之间用来调整休息的午间半小时换来的。然而即便这么忙碌,病房外,还有无数的肺癌患者期望着由他主刀。原因只有一个,他是这项新技术的发明者,在这个领域他是最好的。

今年49岁的刘伦旭,1989年成为一名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医生,但求知欲强的他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大学本科掌握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能够潜心学习,毅然放弃了已有的工作,考取了全日制的研究生,回归了校园生活,博士毕业后,1997年回到华西医院,当了一名胸外科医生。

而真正使他对胸腔镜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是当年他的老师——华西医院心胸外科前任主任、华西医院前任院长石应康的一番话。刘伦旭还清晰地记得,石应康教授告诉他,器官移植与微创手术将是世界医学的未来。事实上,这也是后来得以支撑他完成探索的动力源泉:“微创是能让更多患者获益的坚定方向。” 刘伦旭说。

1992年,伴随着世界第一例利用胸腔镜进行肺癌切除的手术诞生,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崭新的肺癌切除方法,似乎看到了传统开胸手术造成的切口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手术的情况已经结束。

在经过学习、借鉴、进修后,2001年,华西医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可以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

当刘伦旭和同事们在开展这项手术后,他们很快发现,尽管胸腔镜手术比开胸手术对患者而言有更多的益处,但这项技术却存在着技术要求高、操作受限制、大出血时更缺乏有效的止血手段等缺陷,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使得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很难广泛开展。

自发明了胸腔镜切除术后,至到2008年美国的开展率也仅占肺癌切除手术的20%,而我国则更少。

这么好的手术为什么不能推广呢?刘伦旭在思考,是不是手术方法上有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刘伦旭开始构思、摸索、研究胸腔镜手术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人命关天的医学技术。

平时要正常门诊、手术、学术研讨等,时间对刘伦旭来讲,显得十分保贵。在那段时间里,刘伦旭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他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与应用上。

全世界有关胸腔镜手术的开展情况、技术指标等都成为刘伦旭收集的方向,在电脑前他常常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收集的资料有厚厚的7大本。

在平常进行开胸手术时,刘伦旭并不单纯的手术,他动起了脑筋,对各种肺癌的部位、结构都要仔细的分析。同时,还会对人体模型或标本进行认真的研究,找出新方法的路线图。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刘伦旭渐渐发现,过去的胸腔镜切口虽小,但过于集中在侧胸壁,存在着器械进入时刚好指向心脏部位,容易造成心脏的损伤,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如果改变切口的位置,用“垂直——平行”的方式,就能克服原来的缺陷。

在具体的手术操作中,过去的胸腔镜手术都是多点解剖式,术中需要将器械深入各片肺叶中,而导致难度加大。而刘伦旭在反复的探索中发现,如果采用单点单向、层次推进的办法,只在肺的根部操作,不进入肺内,只沿一个方向递进切除,既能简化难度易于操作,又能达到效果。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至今刘伦旭还记得,那是2006年6月的一天,一位非常适合进行新技术的患者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位60多岁的患者,患有右下肺肿瘤,包块不大。但老人肺功能十分不好,如果进行常规的开胸手术,危险系数较大,而且愈合期很长。但如果进行胸腔镜手术的话,则各种条件都十分适合。在获得老人及家属的同意后,刘伦旭与他们团队,开始了新技术的第一次试水。

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一个小时,患者的肿瘤成功切除。手术的成功给刘伦旭带来了巨大的鼓励,他与他的团队不断在新技术上进行完善、补充。在完善过程中,伴随着切除术的另一些辅助新技术又随之产生。

组织游离容易出血也难止血是过去的胸腔镜手术巨大的难题,但刘伦旭新技术的应用中,创新了传统的器械,创立了吸引器——电凝钩无血化游离方法,这种方法采用一压一勾、边切边吸的方式,使术中出血大量减少。在阶段性总结华西医院进行的近900台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只有93 ml,而国际上胸腔镜手术平均出血量是210 ml。

在过去的胸腔镜手术中,一旦出现大出血唯一的办法是立即转为开胸手术,但刘伦旭创立的止血法,把不可控的术中止血,变成了可控,从而大大提升了手术成功率。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压二夹三缝的吸引器侧压止血法”,把过去的胸腔镜止血零成功率变成了成功率达85。7%。

一项项纪录被打破,一项项禁区被突破。过去全球医学界普遍认为,超过5 cm的肿瘤就不能进行胸腔镜手术,但刘伦旭的新技术却让这成为了可能,至今他已成功运用新技术切除了超过5 cm的肿瘤40多例,其中最大的达到12 cm。

“任何一项医学技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推广”,刘伦旭说。

在新技术日渐完善后,刘伦旭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推广新技术。培训班、学术会议、大型医院短期参观、进修,国内国际会议宣讲,他都在尝试。“有时真的感到累,但这种累是值得的”,刘伦旭感慨。如今,全国已有几千名医生到过华西医院胸外科学习这项技术,手术的成功率达到了97.8%,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得到了应用,甚至目前能够开展腔镜手术的医院大部分都应用了这项技术。

然而,他没有满足于新技术带来的荣誉,更没有固步自封,他还在前行探索,带领团队进行新一轮的改进。他说,“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解决了一般性的肺癌手术操作,而疾病是复杂的,还需要更精细有效的方式解决。事实上,他已经研究出了解决中央型肺癌的新技术,可以在胸腔镜下切除中央肿瘤,再将旁边好肺的支气管和血管重新接上,这在全世界上也属首次。

对于微创领域的未来,他同样没有停止过思考,比如肺癌淋巴结清扫如何能够做得更加容易;如何把机器人理念带动技术及器械的开发,开刀时将3—4个洞减少到2个洞,甚至1个洞。“以前大型的手术很多,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往往会有恐惧的情绪和非常痛苦的感受,我希望未来可以实现舒适化手术的理念,让患者创伤更小,痛苦更少,恢复更顺利。”这是刘伦旭的希冀,也是很多微创医生的共同梦想。

用行动做出榜样

在世界医学界,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可以用它的发明者名字进行命名。当有人向他提出,把新技术用他的名字命名时,他回绝了。而是采用了更技术性的名字“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他很实在地道出了理由:“自己不想那么出头,希望更多的以技术为主,而不是推广人。”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太多的人用华丽的辞藻抬高自己,但他性格内敛,为人低调,甚至可以说是不善言辞,更多地是在用行动做出榜样。

每周二的上午都是刘伦旭的门诊时间,按医院的规定,每个医生只能看25名患者,但刘伦旭看的患者每次都会大大超过这个数字。“没办法,有的是专门来找你的,有的是从外地来的,不能让患者没有看上病就离开医院吧。”刘伦旭说。

在科室的同事们眼里,每天刘伦旭都是最早到病房的,医院规定8点上班,但他每天早上7点10分左右,就会出现在病房里,查看患者的情况,哪怕头天晚上忙到凌晨3、4点。甚至在春节这样举家团聚的日子,每一个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刘伦旭从未缺席患者床边。

作为胸外科主任、共产党员,刘伦旭对自己和科室同事们有着同样严格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认真上,还在医疗的整个流程上。他认为,医学是经验科学,需要有章可循,要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才能做改进,不能盲目的创新。“我赞成创新,但每个步骤都要在已有的流程上进行,如果你没有新办法,就要按照流程来做;如果有新的,又很科学,我们就用。因为医疗活动,牵动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刘伦旭说。

刘伦旭说,他在家里5姊妹中排行第4,父亲过世的早,母亲多年来一人承担家庭的重担,身体一直不太好,作为家里的未来期盼,他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为母亲减轻病痛。这就是他选择学医最原始的动力。但也许当年的刘伦旭并没有想到,正是这份对病患痛苦的切身理解,让他在微创事业中不断潜心钻研,带领团队研制出一个又一个新技术,为医学发展倾注心血,为让更多人受益四处奔波,救死扶伤,不负患者性命之托。



作者:宣传统战部       来源: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