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请输入关键字
公共实验技术中心分子平台主管吴思思
2016.11.18

2015年4月初,新的公共实验技术中心在科研基地天府生命科技园区正式开放。中心分子生物学平台主管吴思思面带微笑地给大家介绍新平台的先进设备和运行方式,耐心仔细地回答每个问题,欢迎大家来平台开展课题研究,言语中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在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她和同事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设备科的同事回忆说,“去年大量采购实验设备的时候,吴老师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招标、评标、定标各个阶段都要需要严格把关,吴老师自己开车反复往来奔波于高新区和医院之间,简直就是孕妇中的战斗机!”

做好科研服务,紧密联系临床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心的“存在”,为有科研需求的临床医生提供研究场所和技术支持,吴思思和同事们一起不断奔走于各科室之间,到大外科、到ICU,与临床科室的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宣传。2016年3月,她和中心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了“青年医生参观中心”活动,42名青年医生应邀前来,如何为做科研的临床青年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吴思思向他们做了详细的解释。除此以外,她还主动联系我院近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为年轻医师)80余人,调查其实验需求,目前通过此种方式进入中心开展实验的临床医生已达20余人。

薛斯亮医生就是其中的一员。在2015年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结果终于等来发榜的时刻,薛医生中了一个青年基金,很是兴奋,但很快一堆的苦恼接踵而来。作为一名青年医师平日临床工作任务较重,很难有连续的时间到实验室做研究,同时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技术也有些生疏了。就在这个时候,薛医生通过中心的宣传资料找到了吴思思,了解到中心不仅可以提供实验的空间和仪器,中心的技术人员还能对研究课题的实验技术和实验过程提供协助,对于薛医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由于我平时临床工作比较繁重,进入中心开展课题后,吴老师不仅耐心指导,还最大限度的为我着想,配合我的工作。”薛医生说。

“吴老师及她的团队都很年轻,有朝气有干劲,加班是家常便饭”,另一位在平台开展实验的肝胆外科研究生许亮亮谈到,“他们积极查阅文献、反复试验、协助课题负责人找出实验中的突破点;另外,他们还非常注意细节,例如在仪器旁放置详细的使用手册,在western blot实验操作间列出关键的试剂配方等,虽然看似小事,但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心是一心想为大家做好优质服务,让大家能更方便地开展实验。”

 

做好培训工作,关心学员

培训是公共实验技术中心的另一重要特色,但理论培训往往较为枯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吴思思创新了中心的培训模式,让培训直接走进实验室,采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快速领会到实验的要点。目前已组织开展了4次技术培训,共有300余人参加,使入室学生少走实验技术弯路,养成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此外,作为科研规范化培训的一名负责老师,吴思思专业耐心,组织编写规范化培训大纲、制订培训计划和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已带领60余名学员合格毕业,并被评为最受规培学员喜爱老师之一。“吴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努力的目标。”2014级规培学员朱国念说到,“在工作中,她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我们尊敬的一位好老师;而在生活中,会觉得她更像一个大姐姐,和我们一起玩儿,一起吃饭,一起活动,没有任何距离感。”另一位规培学员顾芯瑕也谈到:“吴老师不仅把我们在中心的规培学习工作安排得很好,还关心我们定科到PI小组继续培训后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把规培学员与各个PI小组的关系协调得非常好。同时还特别关心怀孕的规培学员,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扎根科研技术,以身作责

吴思思作为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她扎根科研技术,不断追求提高,目前正在职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已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发表SCI论文2篇,包括C级期刊1篇,同时她还鼓励自己团队成员要不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和学术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家的科研工作服务。分子平台的工作人员丁雨助理实验师说:“对于像我这样的新人,吴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很多。吴老师不仅就技术人员所负责的委托课题与大家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还指导大家利用少量的资源写论文,热情地帮助每个人。像我之前投了一篇中文文章,每次我将稿件或是修改后的稿件发给吴老师,她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回复我,并把新的思路描述给我。她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帮助大家。”

 

改善服务方式,为我院师生科研工作提供最便利的服务,是吴思思一直践行的工作信条。在平凡的工作中,她努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华西共产党员的风范。她说:“我们中心集聚着有梦想有闯劲的青年人群体,虽然我们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有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我想我们一定能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让全院师生满意的公共服务平台。”




作者:宣传统战部       来源: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