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使用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发现5.12汶川地震灾区“健康”幸存者的大脑出现异常功能变化;该研究成果 以《High-field MRI reveals an acute impact on brain function in survivors of the magnitude 8.0 earthquake in China》(中文译为:高场磁共振显示汶川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为标题,将于9月1日在科学界最负盛名的三本学术杂志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学 报》(USA, PNAS)上全文发表。
5.12汶川地震导致大量人员死伤,也给灾区群众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其中部分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其他心理疾病。如何评估重大灾难幸存者 的脑功能、预防相关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全世界灾难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精神疾病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抓住 时机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以该院放射科龚启勇教授、吕粟博士,心理卫生中心况伟宏副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迅速想到采用新型的功能磁共振技术来客观评估灾难对受灾人群脑功能的影 响。从地震发生第13天(5月25日)起,就开始对幸存的健康人群进行心理评估及脑成像检查,并对进行追踪随访。通过对健康幸存者的脑功能磁共振数据分 析,首次发现人们在应对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时,脑内负责情绪、记忆的功能系统在短期内(25天内)就出现了客观的功能改变,即局部脑功能增强,而系统的协 调性(功能连接)减弱。相关研究成果经自由投稿,近日将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吕粟为第一作者、龚启勇为通讯作者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USA, PNAS),知识产权属于中国。
本研究对了解正常人在遇到灾难后为什么会发生焦虑、抑郁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提供了客观的功能影像依据。尤其是对探索创伤相关疾病如创伤后应 急障碍(PTSD)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今后创伤后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及时介入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为世界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干预和重建方案指定提供有 重要价值的科学依据。
其价值可概括为:
1、 巨大灾难的经历者,存在无症状或“无病”的脑功能和结构异常,这些异常与创伤相关精神障碍(例如PTSD)的脑病理改变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提示,当前的 “无病”只是一个暂时状态,它的演变(常态的恢复或发病)有赖于“素因”的早期发现和早期的有效干预。
2、 本研究结果将创伤相关精神障碍的预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未病”的防治。#p#分页标题#e#
3、 本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开创了创伤后精神障碍脑病理机理研究的新方法,必将推动灾难精神医学的发展。
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相关研究及后续成果可以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精神损失费”等感性认知提供医学影像学的客观证据和标准。
新闻背景及相关知识链接:
1、《PNAS》创刊于1915年,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科学杂志。该刊着重出版前沿并有重大突破的科学研究成果。《PNAS》与《自 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同为科学界最负盛名三大学术杂志。2007年其杂志影响力特征因子(Eigenfactor)仅次于 《自然》,排在《科学》之前。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影像医学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隶属于该科的“华西临床磁共振中心(HMRRC)”是以磁共振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为主的临床交叉学科实验 室。该中心由国内放射诊断学领域首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华西医院影像医学中心主任龚启勇教授于2004年建立。中心成立以来创新并建立磁共振新技 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临床诊断、评估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短短几年时间,该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医学磁共振研究基地。中心近年来围绕 造成严重社会负担的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难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 J Psychiatr)、《放射学杂志》(Radiology)等领域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对推动这类造成严重社会负担疾病的研究 发挥了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本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心成员吕粟博士还曾获得了2008年国际磁共振年会(ISMRM)青年研究者奖 (Yong Investigator Award)提名(是国内首次获得此项提名)。
(放射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