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快来看啊,新版的《诊断学》教材居然会说话!”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柴正同学刚刚领到新教材,就发现里面的图片用手机扫描后会“说话”。柴正和他的同学们,今年暑假返校后就要进入正式的临床基础课程“诊断学”的学习中。听师兄师姐介绍,这门功课是医学生的“基本功”,可是,为了练就视、触、叩、听的体格检查真功夫,光靠书本上的文字远远不够。本来内心还略有忐忑,有了这本会“说话”的新版教材,柴正的心情瞬间变得兴奋无比。
这本教材是由我院常务副院长万学红教授主编,程德云教授、曾锐副教授参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规划教材、第九版《诊断学》。近日,该教材正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广泛使用于2018年秋季新学期课堂。截止2018年8月,本书的全国销量已突破10万册。
“诊断学”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必修课之一,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学习临床基本技能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决定对《诊断学》进行第九轮修订,并于2018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修订后的第九版《诊断学》特色十足,与其它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是一本会“说话”的教材。
其实,并不是教材真的会开口讲话,而是配合了最新的AR技术,将心肺听诊的难点融合在3D立体解剖模型上,就像是一本会说话的书。在万学红教授的带领下,新版《诊断学》教材AR的主创人员诊断学教研室曾锐老师,与诊断学教研室的左川、岳荣铮、谭惠文等老师一起,积极进行了诊断学融合教材的数字研发。
曾锐副教授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拿出手机和平板电脑对着图片扫描的热情,顿时感到当初创作的艰辛和数不清的修改优化都是值得的。他接过柴正的手机说:“同学们,首先用手机扫描教材上的心脏听诊解剖图,再点击手机屏幕上心脏3D模型的不同听诊区,就会出现对应区域的正常和异常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呼吸音的学习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在病房实习的时候,遇到有心脏杂音的病人,就可以拿出手机对照着听一听,做出自己的判断。”
改革开放40 年来,这套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诊断学》教材作为第九版融合教材的代表,首次引入了AR、VR 以及人卫题库等技术与资源,以纸数融合的形式出版,其涵盖的数字出版类型和内容资源数量十分丰富,无论是教学课件、高清彩图,还是动画视频、慕课微课等新科技的运用,都让本科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更直观易懂、更具有体验性。
链接: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 年第一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的编纂历程,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的第九轮规划教材更是整套被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之所以被如此推崇,是因为这套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国医学合格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对我国同类教材编写、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临床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