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冉教授团队接诊一位8岁男性头癣患儿,将采集的病发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在病发中发现大量的紫色毛癣菌,观察到该真菌在病发中发生形态转变的不同阶段:菌丝、关节菌丝和孢子。电镜下的图像相当震撼,首次原位观察到紫色毛癣菌感染人体头皮后在头发中形态转变和破坏消化毛发纤维的全过程,经过伪色处理后更具视觉冲击力。此稿投到皮肤病权威杂志英国皮肤病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缩写BJD,影响因子4.706),文章《Trichophyton violaceum destroys hair keratin fiber in tinea capitis》不仅被立即采用,还将文中的扫描电镜图片作为封面刊出,这是冉教授团队继“用皮肤镜原位观察阴虱”的论文图像2017年1月上BJD封面后再此荣登封面,展示了冉教授团队的持续创新力和学术影响力。皮肤性病科庄凯文博士、规培医生冉昕为共同第一作者,冉玉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皮肤性病科冉玉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将电子显微镜技术与临床疾病诊疗相结合,建立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转化医学新平台,推广皮肤病精准诊疗。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精准地诊断疾病,从超微结构层面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
电子显微镜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突破了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低的限制,能够观察到不同疾病的超微病理结构,区分各种亚细胞结构、生物大分子、细菌、真菌、病毒等。冉教授团队将电镜技术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和发病机理研究,揭示皮肤疾病皮损的超微结构,从细胞、亚细胞水平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丰富传统皮肤病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