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科技奖(2016)颁奖大会1月14日在南京召开,共有83项医学科研成果和1位获奖人荣获201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7项,另有卫生管理奖2项和医学科普奖1项。我院岑小波教授团队的项目——药物临床前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荣获二等奖,冉兴无教授的项目――糖尿病足及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荣获三等奖。
临床前研究评价是药物研发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安全有效的关键基础。我国药物临床前技术体系薄弱、规范性差,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体系未获国际认可,成为我国新药研发及国际注册的瓶颈。岑小波教授项目组历时十四年,突破了临床前研究亟待解决的多项关键技术。率先建成全面国际接轨、信息化、规模化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体系,打破了GLP国际壁垒,实现临床前试验数据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互认;应用医学激光、医疗器械辅助、定向射频毁损、生物电刺激、外科手术等现代临床技术,在国内率先构建18种标准化、面向临床转化的人类重大疾病猕猴模型,显著提升了疾病动物模型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构建了以系统药理学为核心的猕猴药效学综合评价体系,显著提高药效学评价的可靠性与临床相关性;创建了“养-研-用-保”一体化的猕猴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带动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川西猕猴种群,成为我国新药研发资源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猕猴资源储备;建立了我国首个川西猕猴医学特性数据库。
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200余家机构,高质量完成562个药物临床前评价研究,其中I类新药121个,国际注册新药36个,完成53项国际项目。申请专利38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累计培训国内同行2700人次。发表论文147篇,其中SCI收录55篇,出版专著3部。本项目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
冉兴无教授项目组创新性探索手工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制备血小板凝胶(APG)治疗糖尿病足溃疡;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 APG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从不足70%提高到85%,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截肢率降低,无不良反应出现。该治疗方案在全国得到临床推广,并得到学术界认可。项目组针对自体富血小板凝胶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多角度机制研究,更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此外,项目组在国内率先采用数码照相结合Image J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法评估溃疡面积,超声水刀清创、自制简易负压创面治疗装置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显著性提高创面愈合率,明显节约医疗成本及人力成本。
项目组在国内建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糖尿病足病及外周动脉病变的内分泌管理模式及立足于基层医院的糖尿病足诊治和转诊模式,率先实现了糖尿病足的分级诊疗。实施的多层次筛查糖尿病足及外周动脉病变的高危人群,规范从基层医院开始的糖尿病足及外周动脉病变早期诊治流程,在提高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降低截肢率及预防糖尿病足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组探讨了糖尿病足溃疡及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优化干细胞移植改善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的方法及机制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工作,为糖尿病足及外周动脉病变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