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生命之痛,未必发生——记胸部肿瘤科癌痛管理团队 2017.01.12

    癌症在进展期以后,尤其是到晚期,癌痛逐渐成为患者的头号噩梦,发生率高达70%。癌痛究竟有多痛?这份痛苦永远只有身患其病的人熟知但我们相信,严重的癌痛一定比我们想得到的“最痛最痛”还要痛。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癌痛,还会让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增加自杀风险。

在李俊英、侯梅教授的努力和坚持下,2010年胸部肿瘤科成立了癌痛管理团队。6年来,从最初对癌痛的漠视,到如今的四川省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挂牌、品管圈项目“提高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荣获全国品管圈大赛一等奖,癌痛管理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让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获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难题:改变医护人员及患者观念

过去,医护人员们更多地关注肿瘤的治疗手段,从未认真评估患者到底有多痛,甚至有医护人员会去质疑患者对疼痛的描述。成立伊始的癌痛管理团队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改变医护人员的观念。团队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讨论、准备培训课件,针对医护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考核,更新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识。在李俊英护士长的主持下,团队还开展了院外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至今已培训了全国各地400余名癌痛专科的医护人员,不仅提高了当地医院的癌痛管理水平,也提升了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癌痛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医护人员,还在于患者不愿正确说出疼痛、不愿使用吗啡。针对这一现象,团队成员制作发放科普手册,还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定期推送癌痛科普知识;为了扩大科普知识受益人群,朱江副教授、孟娜护师、李宜敏护师通过参加四川电视台“华西论健”节目,录制了一系列关于“癌痛治疗与护理”的科普节目,倡导全社会关爱癌痛患者,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常规、量化、正确评估癌痛,李俊英护士长、侯梅教授带领朱江、郑儒君、符琰等青年骨干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胸部肿瘤科患者的特点,将国际通用的NRS疼痛评估工具改良为“NRS-面容表情-心理痛苦温度计”三合一的评估工具,并制成卡片悬挂于每个病床床头,发放给每一位医护人员。团队还与信息中心合作,在院内首次创建了疼痛评估及处理的记录单。如今,疼痛评估已成为胸部肿瘤科入院评估的常规工作,筛查率达100%。

诊疗:建立多学科参与的诊疗模式

当疼痛规范化评估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后,团队将目光放到了癌痛的治疗。在癌痛的诊疗中,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患者,最重要的环节是正确的吗啡滴定。朱江副教授、郑儒君主管护师改良了传统的吗啡滴定方法,将即释吗啡皮下注射与控缓释吗啡口服联合运用进行滴定,这种新型的滴定策略使癌痛患者每人每日平均吗啡解救次数由2.3次下降至0.4次,不仅改善了患者镇痛体验,还大幅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在癌痛管理团队成立以前,肿瘤患者的疼痛问题往往由肿瘤科医护人员“关起门”自己思考,因为诊疗的单一性导致许多中重度疼痛、顽固性疼痛患者常常痛不欲生,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在卢铀主任支持下,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癌痛管理团队建立了肿瘤科、疼痛科、药剂科、心理卫生中心、营养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参与的诊疗模式。临床药师每日参与查房,指导医生个体化使用止痛药;疼痛科为顽固性癌痛患者提供多途径的介入手术止痛。对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治疗、共同管理癌痛。通过团队的努力,癌痛的缓解率由70.2%上升至92.5%;癌痛控制满意度高达97.3%。

关怀:建立多维度的关怀模式

“做有温度的医疗,落实‘身心社灵’全人照护”,癌痛管理团队的成员们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为患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癌痛管理团队与医院团委、成都龙泉驿区全域543社工团体合作,社工与医护人员一起定期组织患者参与欢乐时光、情绪管理、减压活动、生命教育讲座等活动;联合成都抗癌协会爱心乐园,让康复期的肿瘤患者进入病房与患者交流,讲述抗癌经历;余春华、向秋芬、李宜敏等团队成员每月还定期组织健康大讲堂,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生命意义,进行早期死亡教育,减轻癌痛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2012年,我院创新开展了“阳光医院”项目,癌痛管理团队牢牢抓住这次机会,让团队成员李红护师积极加入该项目,成为“阳光护士”(临床心理工作者),同时选送郑儒君、何赟莉、孟娜进行心理咨询相关培训及考核。在院内首次将华西心晴指数量表运用于肿瘤患者的心理评估,筛查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现肺癌患者高达43.4%。针对患者的心理痛苦和不良情绪,癌痛管理团队中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为其实施个体或团体的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自杀风险率从原来的59.4%下降至31.6%。

癌痛管理团队坚持“全程管理”,不仅关注“入院、住院”患者,对“出院回家”的患者也不放弃。通过电话、短信、门诊、社区上门等多种方式对癌痛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至今已随访30000例次。患者及家属均表示,这种多维度的关怀支持,拉进了医护与患者的心理距离,这种温暖点燃了生命之光。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团队成员毫无怨言地牺牲大量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发表SCI论文5篇、撰写专著2部;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获得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努力将华西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患者获益。

生命之痛未必发生癌痛管理团队的成员们将秉承华西“平民情感”的文化传统,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在为实现“患者无痛、尊严生存”的道路上劈荆斩刺、勇往前进。


作者:李红 符琰 编辑:刘欢 朱方 来源:胸部肿瘤科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