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4月24日(记者潘毅肖源)
截至目前,这次地震造成近200万人受灾,12211人受伤,伤员救治分为临时救治和集中救治两种,其中集中救治指的是通过各种抢险车辆,把伤员转移到既定地方进行救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四川省内一家有名的三甲医院。地震发生后,不少伤病员或转院、或直接被送到这儿,接受治疗。
华西医院的急诊楼前,又一辆救护车停下,门一开,一旁待命的医护人员立刻围了过去。病人被抬上急救床,一群人立刻小步快跑向急诊楼走去。此时的急诊楼已经被分成两个区域,左边的消洗间已经跟里面打通,成为"地震伤员绿色通道",入口处是"地震伤员预检分诊处",里面的急诊抢救室和清创创伤抢救室变成地震伤员专用。排列着两排病床,超过半数的病床躺着接受完初步救治的伤病员。在负责登记的护士那里,记者看到一份"地震伤员急救登记表",上面登记伤者的姓名、病情、所在地等信息。每页纸有31行,可以登记31名送来的伤员。截至昨晚8点,刚刚登记满标着"第八页"的这张表格。一名实习护士告诉记者,经过初步的处理和治疗,病人会转到六楼和七楼的病房。
华西医院一楼大厅,张贴着"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公布名单",其中,从20号至21号,收治了来自成都市、都江堰市、雅安市庐江县、宝兴县等地的伤员,共计148名。在急诊楼7楼的住院处的骨科病房,来自芦山县北街的伤员竹文琼家属告诉记者,费用和吃饭情况都用不着他们操心:
记者:您这住院费用是怎么交的?
竹文琼家属:住院费用不用管的,就是我们没有操心。吃饭的话,这边有配送餐饮。
记者:用掏钱吗?
竹文琼家属:不用掏钱。
记者:能吃饱吗?
竹文琼家属:吃饱是没问题的。
由于伤员大多为骨折等外伤,抗震救灾期间,不少别的科室医护人员被暂时抽调到骨科增援。刘大夫是华西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地震发生后,他被抽调过来负责四位年龄较大伤者的救治。他说,目前病人病情都比较稳定,但是由于一些伤者年纪大,除了地震中造成的伤病之外,还得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因素。
刘大夫:本身他们其他疾病就挺多的。
记者:他们没有生命危险吧?
刘大夫:现在都没有生命危险,我们现在就是需要把他们的脊柱情况调好,手术准备是明天安排,有北京来支援的专家。
至于床位,刘大夫说,目前是够的。
刘大夫:现在还有空床,最近一段时间可能还要收一部分(伤员)。
四川芦山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卫计委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医院选派第一支国家医疗专家组共计16人,赶赴灾区帮助开展伤员医疗救治工作。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友仲教授担任第一批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
安友仲:国家卫计委的医疗队来了以后,主要是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排查所有的危重病人,另一件事就是协助四川省的同道们一起救治危重病人。我们这一次来的主要目前就在于进一步的降低死亡率和减少致残率,这一次从整个伤情来说,伤亡的人数较之汶川地震会有所减少。但是总结了上一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搞筛查,而且随时的做二次或者多次的检伤,能够及时发现危重或者潜伏的危重情况,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在重症医学的平台上,尤其这回卫生部要求特别对重症病人要加强筛查,要加强都多次的检伤,能够使得病情突然的恶化。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做了这一部分的工作。另一部分,这一回我们有9个专业,包括外科、小儿、成人,希望能够早期发现,早期的干预,最后能够让我们的伤员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第一时间康复治疗也在这里得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