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震惊世界!
1982年,日本登山队到四川攀登贡嘎山遭遇雪崩。松田宏野失踪19天后被找到,送医时濒临死亡,他和他的团队硬是把松田宏野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他,功名留百世
1953年在华西医院首建传染科,1959年建立传染科细菌实验室,先后进行了临床微生物、抗生素临床药理与临床微生态学的研究,为创立、发展和繁荣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抗生素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安华,我国著名感染病学专家,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规范化传染病室的创建人之一,2013年4月14日早上6时5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3岁。
为学,只问付出
在华西医院感染科,说起黄安华,1982年5月他抢救日本登山者的故事不得不提。那一次,一支日本的登山队在攀登贡嘎山时突发意外,一名叫松田宏野的登山队员在失19天后被搜救人员找到。因长时间的虚脱和冻伤,被送到医院时,松田宏野肢体部分已坏死、加上出血性溃疡、败血症等,生命危在旦夕。“黄老师和大家一起奋力抢救了40多天,终于保住了他的性命。”同事雷秉钧教授现在回忆起来还感叹万千。当时日本主要报刊在报道中写到,“松田宏野能获救,是登山史上的奇迹,更是医学上的奇迹。”
黄安华在传染科与感染科方面的成就,在上世纪50年代便掀开序幕。1953年他首建传染科并任主任,1959年在传染科内建立细菌实验室,开展细菌培养与抗生素药敏研究工作,并于1983年被卫生部正式批准为部属临床药理基地,黄安华教授任基地主任。
黄安华早年积极参加各种传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面成绩突出。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开展了医院内感染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他强调动态追踪病原学以及微生态学,紧密结合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多年来废寝忘食地参加院内外危重感染病人的会诊交流,成功救治了大批危重病人。
为医,仁爱为先
黄安华曾说过,医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为重要。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感染科发烧的病人很多,用药很多,住院也很久,如何从诊治过程的各种记录中理出一条清晰的图线,这是救治的关键。至今感染性疾病中心的医生都是沿用黄安华老师的风格进行会诊——绘制体温曲线,将体温的变化、住院的时间、用药情况、检查结果都在图标上进行详细标注。
对待病人,雷秉钧教授称黄老师是老黄牛精神,“他随身都带有小本,对他看过的病人、会诊过的病人,他都会主动追踪,将实验室结果和病人病情结合查看,多次会诊,负责到底。”
感染性疾病中心冯萍副主任是黄安华老师的第二个硕士研究生,她回忆说在她跟随黄老师的每次会诊中,黄老师都会要求她带上取标本的容器,会诊同时及时取回标本,马上接种,极大提高了病原体获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培养阳性率。
“黄老向来是淡薄名利的”,感染性疾病中心唐红主任说,虽然年事已高,又有糖尿病,黄老师经常包里装几块饼干就去医院会诊,除了第一次会诊后会收5元的会诊费,后面的会诊坚决不再收费。
黄安华为病人看病开药,往往用最简单的检查,开最便宜有效的药方。曾经一位患者慕名来找他看病,结果处方划价后只要8分钱,病人认为黄老忽悠他,药都没取就返回诊断室提意见。可黄老坚持认为,只要治得好病的药就是好药,干吗非要贵药。在黄老的耐心解释下,病人才取药离开。
虽近几年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好,心里明白的黄安华却从不提一个“病”字。倒是在神志不太清醒的情况下有人来探望,他还会将对方当成病人,开口问道:“你哪里不舒服嘛?”
为师,甘当引路人
现在的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有不少医生都是黄老的学生。两年前,黄老因病开始出现意识不清的情况,不过只要是头脑清醒时,他就会继续和学生们讨论医术,并教育他们要好好工作。
感染性疾病中心赵连三教授说,治学严谨,在黄老师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年轻教师、学生做科研、论文,他都会一再要求科学性、创新性、严谨性,并对论文反复修改,有些时候7、8遍甚至更多,每个字句、甚至标点都要反复斟酌,推敲。
冯萍副主任说,在她进行科研课题的选择时,黄老师要求她手工检索所有相关的期刊,国内最近5年的文献都要读完,再去寻找现在研究的热点,从选题、课题的设计、实施等方面都要一一过问。“现在我都是按照黄老师这种修改方式要求学生,我们科严谨治学的风气就是从黄老师等老一辈手上传承下来。”
冯萍副主任还表示,黄安华老师还是她职业生涯的规划师。“我的专业是感染疾病抗感染药物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这就是黄老师给我规划的,他希望我们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临床应该全面继承下去,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研究都是在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为人,信仰坚定
黄安华教授曾在50年代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加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直到1998年他再次提出入党申请,2000年,在他80岁高龄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感染性疾病中心刘自贵教授回忆到,由于他是支部的组织委员,黄老师在入党之前经常和他畅谈,在黄老的心中,虽然他早已退休,但是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才是完美,他的一生才有价值。
入党后,黄安华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积极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每次交党费的时间他都写在纸上,并嘱咐家人随时提醒,生怕漏掉。在工作中,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医六十余载,黄安华除了工作,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别人爱好摄影,就拍风景、拍人物,黄安华却拍他的病人。他随身都携带相机,一遇到特殊的病例,他就拍摄下来,作为教学图片,他拍摄的病例图片装满了几十本相册。松田宏野抢救时保存下来的很多珍贵照片都是由黄安华亲手拍摄。
在生活中,他与夫人郑德媛恩爱有佳,相濡以沫,在事业上相互支持与敬重。前几年,在郑老师身体尚好的情况下,他都是由郑老师亲手照顾。那时,黄安华老师思维不太清楚,一见到老伴儿,直接叫“妈妈”。
作为一代大师名家,为我国感染病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黄安华勤奋耕耘、著书立说、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临床科学家,他学贯中西、敢于开拓、潜心研究,硕果载满舟;作为一名感染病临床专家,他感动着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