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卡-
毛辉,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哮喘/免疫中心研修1年。近年主要研究嗜酸粒细胞凋亡调控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作用及其在治疗方面价值的研究;烟草危害及相关疾病的防控。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新型靶向DprE1酶抗耐药结核新药SKLB-TB37C临床前及I期临床研究》一项;哮喘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项目3项;作为负责人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相关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相关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 二等奖(排名第三);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排名第三)。
曾诊治过1例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胸部CT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结节,多发斑片影 ,貌似肺炎的患者,外院给予包括beta-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伏立康唑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并经过系统检查1月余,病因仍不明,入我院后,重新整理诊治思路,详细分析肺炎的鉴别诊断。与肺炎的影像学类似的疾病包括个别类型的肺腺癌、肺梗死、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累及肺,以及特发间质性肺炎中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等等。通过详细地对比分析,发现患者系列胸部CT有游走的特点,即患者肺内病变部位随病程的延长而变动,有些部位病灶吸收,有些部位病灶短期内出现,因此首先排除肺癌的可能;基于患者免疫学检查为阴性,并且未出现明确的关节、皮肤、黏膜的损害,因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缺乏证据;患者既往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房颤,长期卧床等基础疾病,尽管病程中有低氧的表现,但经常规给氧,低氧可以纠正,且病程中患者未出现咯血的情况,肺内病变尽管胸膜下居多,但病变部位呈游走趋势也不能用肺栓塞来解释。患者行纤支镜检查,于右肺下叶外后基底段取活检,病理提示肺组织呈慢性炎症,灶性区域呈机化性肺炎改变。综合分析后诊断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1周左右,肺内病灶大部分吸收,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疾病,好发于中年人,50~60岁是好发年龄。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变化多端,类似肺炎、肺部肿瘤等,临床医生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难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临床误诊率高。多数COP病人表现为亚急性病程,病程在2月内,主要症状为干咳、呼吸困难,约1/3患者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周身不适等;有个别无临床症状的病例。机化性肺炎可以继发于感染、中毒、药物、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或放射治疗后等,多种原因致肺损伤引起特征性病理改变;有明确继发因素者称为继发性机化性肺炎(SOP)。没有明确继发因素前提下所出现的机化性肺炎,定义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无论是SOP,还是COP,肺组织活检病理均提示是机化性肺炎,无显著区别。缺乏病理的前提下,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明显的游走倾向的斑片状、实变状、团块状、条索状等各种形态病灶,多数病例在一周内可观察到病灶的明显变化。抗感染治疗基本不影响病灶的变化,因此,呈游走变化的肺内病灶可作为警惕机化性肺炎的重要线索。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以期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