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预约
就诊科室: 腹部肿瘤科
医生姓名: 李秋
就诊日期:
就诊时段:
就诊地点:
预约挂号费用:
就诊卡:

-就诊卡-

  • -就诊卡-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个
注意事项:
提交
专业擅长
既温润而泽,亦铿锵铁血,精诚行医,追求卓越。
个人资料 更多医生
李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科室:腹部肿瘤科
个人简介:

李秋,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肿瘤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生物治疗国家实验室从事恶性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20 余年。临床工作认真细致,擅长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化疗和综合治疗。热爱教学,关爱学生,严格要求,与国际知名大学医院联合培养博士,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励。科研工作严谨求实,主持多项863 课题、973 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基因药物设计和筛选、溶瘤病毒抗肿瘤作用机制、肿瘤免疫微环境、药物经济学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积极组织、参加专业学术交流,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学会主任委员,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团体如ASCO, ISPOR, CSCO 等年会上作主题报告,在Int J Cancer, FASEB J, Hum Gene Ther, Ann Oncol 等杂志发表论著60多篇,研究结论多次被他引,包括 NCCN 结肠癌临床指南(2013V3)引用。

学术任职
职务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老年肿瘤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成都市医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
规划教材
教学成果奖
医疗成果
医疗新技术
科研成果
代表性论文
管理成果
管理成果
医学案例

一、前期治疗过程
女性,38岁,2011年2月出现腹痛,就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乙状结肠癌”,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具体分期不详。术后行mFOLFOX6方案化疗共11个周期(末次治疗时间为2012-2-7)。2012年5月复查发现盆腔转移。外院行“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示双附件转移,行FOLFIRI方案化疗共12周期(末次化疗时间为2013-3-12),后改为S-1单药化疗,患者自诉定期复查未见异常。
二、我院诊疗过程
2013-8、2014-3、2014-10分别因CEA升高于我院检查发现肝、腹膜后、膈肌等处有限转移,均予局部切除、射频消融等治疗,术后病理均查见腺癌;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符合为肠腺癌转移。术后未行抗肿瘤治疗。
2015-1全腹部CT增强示:肝右叶多发结节,多系转移灶。
2.2 晚期一线治疗
2015-1月至2015-10月行9周期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期间疗效评价SD。
2015-12 CEA明显升高,CT 未见确切病灶,PET-CT示:右后腹壁、T11-L1水平右侧脊柱旁肋间、胰尾区局灶性糖代谢增高病灶,考虑病情进展。PFS 10月。
2.3 晚期二线治疗
2015-12-10行第1周期单药伊立替康化疗:伊立替康280mg d1 q2w;后续完善基因检测示KRAS基因为野生型;2016-1-4至2017-8-16行第2-23周期化疗(西妥昔单抗800mg d1+伊立替康280mg d1,q2w)。并于2016-2-23至2016-4-6完成腹部病灶放疗28次。其中在5周期、8周期、10周期、12周期、15周期、19周期和21周期化疗后复查胸腹部CT疗效评价为:SD。
2017-09肾图检查示:左肾功能正常,右肾功能重度受损。2017-09-13安置右侧输尿管支架植术。2017.9.11: CT示:较2015.12比较,阴道残端及胃体后壁邻近腹膜病变为新发灶。疗效评价为PD。PFS 21月
2.4 晚期三线治疗
补充MMR免疫组化检查,提示pMMR,判断为非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建议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患者因经济不能承受,于2017-09-16开始阿帕替尼500mg qd治疗。2017-11复查胸腹CT疗效评价PD。PFS 2月。
2.5 晚期四线治疗
2018.01.18参加临床试验(方案编号:FS-101,研究用药:迪安替康钠注射液,临床研究试验批件号:2015L01656)。于2018-1-29、2018-4-3 及 2018-4-26接受第1-3周期迪安替康钠治疗
2018-2-19复查CT:SD,2018.5.8复查 CT 提示进展。PFS 3.6 月

三、后续治疗
改为瑞戈非尼治疗,期间出现2级手足皮肤反应和高血压,1级蛋白尿,对症治疗后好转,2018.10.30胸腹部CT:右侧胸腔少许积液。T11、12椎体骨质破坏;脾窝病灶增大;膀胱直肠陷窝环状强化结节,改为呋喹替尼治疗,同时针对骨转移病灶行局部放疗、双膦酸盐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末次门诊随访就诊时间:2019.12.30,死亡时间:2020.2。
总生存时间9年。
四、体会:
该患者能够获得比较长的生存期,同时保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获益于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对症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体现了多学科协助的优势。同时,患者比较年轻,体能状态好,治疗依从性较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能够配合治疗,并且积极参加新药临床试验,虽然每一线治疗的PFS并不长,但总生存期远远超过转移性左半野生型肠癌患者(中位OS 3年),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生活质量,表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权衡疗效与毒性、生存与生活质量、患者意愿和经济状况,在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下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

新闻动态
科普专栏
更多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