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罗锋教授课题组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杂志发表免疫性心肌炎研究成果 2020.08.19

肺癌中心罗锋教授团队一例晚期肺鳞癌患者接受第1周期卡铂、紫杉醇联合PD1抑制剂BGB-A317治疗14天后出现无症状性心肌标志物升高,根据患者既往史和治疗时间及免疫性心肌炎的疾病特征,给予激素诊断性治疗有效,诊断为免疫治疗相关性免疫性心肌炎。由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该患者一般情况控制良好,全程未出现心肌相关症状;但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心肌标志物出现差异性变化趋势和甲功异常及肝功异常。根据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提示CK-MB可能是免疫性心肌炎治疗过程中提示治疗效果的特异较好的心肌标志物。本例患者的诊疗经过向临床工作者提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在免疫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处理免疫不良反应的同时,需关注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后出现的继发不良反应。罗锋教授团队将此病例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IF:7.275)。罗锋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相关的心肌炎是免疫治疗过程中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不足1%,但死亡率却高达50%。目前,心肌炎诊断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非侵入性手段: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心电图心肌酶学等;二是侵入性手段: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由于免疫性心肌炎病情恶化迅速,如果等到临床常用的金标准确诊后再进行治疗干预,通常已为时过晚。因此,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实现免疫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王力 编辑:王力 来源:-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