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班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李薇教授主持。
在简短有力的的开场白后,李薇教授展开了本次培训班的第一课“天疱疮分型和相应临床、病理表现”,以一例头孢西丁诱发落叶型天疱疮为开场,强调了熟悉掌握天疱疮分型的重要意义,并详细介绍了经典及特殊亚型天疱疮皮损的好发部位、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免疫荧光,预后以及鉴别诊断等。授课结束后,李薇教授针对参会人员分享的在临床中所遇到的疑难病例给予了指导性意见,为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思路。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冯素英教授为大家讲授了“基底膜带病的分类和临床病理表现”。冯素英教授首先阐述利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对基底膜带病进行定位并分类,接着基于各类大疱性皮肤病的免疫荧光及组织病理,结合临床皮损和免疫学特点,辅以不同的临床病例,详细讲解了黏膜性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大疱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最后冯教授介绍了表皮下疱病的诊断流程,提高了大家对基底膜带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
第三位讲者为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黏膜科的曾昕教授,为在场学员带来了“自身免疫性疱病口腔粘膜损害的识别”。曾昕教授从口腔黏膜出发,展示了牙龈水疱、粟粒状脓疱、似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小糜烂等形态各异的口腔皮损,同时通过多个病例详细展示了寻常型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扁平苔癣样类天疱疮的口腔皮损特点。曾昕教授从不同自身免疫性疱病的病史、典型和非典型口腔黏膜的损害特征为核心总结认为单从病损有时可能难以区分天疱疮、类天疱疮或其它疾病,必须结合组织病理、免疫荧光、ELISA等检查确诊。
上午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中心实验室的李小光主任。李小光主任从一位严谨的基础研究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年累积的DIF、ⅡF、RatⅡF、ELISA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天疱疮、类天疱疮、Granular C3 dermatosis等各类疾病的血清学表现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讲解。同时李小光主任还提及欢迎全国需要实验室检查支持的临床医生们与其合作,共同促进大疱性皮肤病血清学诊断的发展。
下午场由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的杨宝琦教授拉开序幕,介绍了“IgA相关自身免疫性疱病”的治疗。杨宝琦教授首先从此类疾病的共同点出发,引出了各类型IgA相关自身免疫性疱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辅以不同的临床病例为在场学员介绍了IgA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疱疹样皮炎这三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潘萌主任对“天疱疮的治疗”做了全方面详细的介绍。潘主任提到了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局部外用药物等几类常用治疗方法的使用条件、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其预防不良反应与解决方法。在讲解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潘主任也结合了学科前沿,介绍了其它几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制剂单抗。全场学员在潘主任的讲解中对天疱疮的治疗得到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王明悦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王明悦教授首先提及近年来类天疱疮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升高,对于皮肤科医生而言,熟悉掌握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尤为重要。接着,王教授从这类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查开始,给出了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治疗方法,同时王明悦教授通过多年积累的临床试验结果,重点介绍了米诺环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有效性及重要性。此外,针对临床中棘手的如何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的问题,王明悦教授也为学员们讲授了合理可行的指导方案。
最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陈喜雪教授带来了题为“抗CD20单抗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授课内容。陈喜雪教授首先为大家讲授了针对B细胞的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原理和机制。通过分享自2008年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该药物患者的临床观察数据,与传统的糖皮质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展示了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优势,同时也提及了使用利妥昔单抗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解决办法,重点强调了关注感染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中的重要性。最后,向参会的专家及学员们提出了共同寻找适合中国人群的利妥昔单抗最佳治疗方案的新挑战。
最后的讨论环节,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踊跃举手发言,纷纷向各位专家们提出了自身临床工作中治疗大疱性皮肤病遇到的困难与疑惑,在场的专家们针对这些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学员们在今天充实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满满,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