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在成都人民同心抗疫迎来曙光之际,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举办的四川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血液细胞形态临床应用研讨班》[项目编号:22-043-11001180]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临床应用研讨班》[项目编号:00-043-11001668]也于9月17-18日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参与授课的老师和学者均来自华西临床和科研一线,拥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和前沿的学科视角。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近3000名同行参与了本次继教研讨班的学习。
会议伊始,粟军老师为本次继教研讨班致开幕辞,对参会同仁表达了由衷的欢迎。第一位讲者付阳老师结合不同的临床案例,详细展示了血常规工作中常见的异常散点图、直方图及其临床价值。随后,陈思老师从血小板的检测原理出发,讲解了血小板计数的干扰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分享了本实验室血小板仪器复检规则和复检流程再优化经验。毛志刚老师介绍了报告审核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思路,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丰富案例生动讲解了审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技巧。宋亚莉博士通过文献精讲描述了压力状态下白细胞的分布变化及其潜在的调控机制。下午,郑沁教授带来了满是干货的第五版WHO髓系肿瘤分类概述,为大家传达了最具时效性的信息。余江老师分享了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多个疑难病例,从细胞形态特点、临床诊断要点上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示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形态学经验积累找到疾病特异的形态学表现,为其他辅助检查的选择和临床诊断提供线索。粟军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巨核细胞系统的多种疾病,突出了巨核细胞数量、形态改变对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最后,裴雨晴博士基于最新文献报道分享了套细胞淋巴瘤基于分子分享的预后判断。
第二天的学习中,来自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血液肿瘤分子遗传室的陈崇教授首先介绍了造血干细胞水平17p缺失、KMT2C突变等导致表观遗传学调节异常在血液肿瘤发生及维持中的机制研究,为血液肿瘤诊断、预后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思路。华西医院血液病临床专家贾永前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并对实验室相关检测的意义进行了讲解,有助于检验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流式细胞检测项目,以支持临床治疗水平提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明清教授就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诊断进行了讲解,包括细胞免疫异常及体液免疫异常检测内容和结果解读,有助于实验室完善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测项目。蒋能刚副主任技师介绍了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的价值,并通过典型病例展示了结果分析过程,有助于流式细胞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推广。 下午的课程中,江苏省血研所的潘金兰教授讲授了“FISH检测技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在病例分享过程中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倪万茂教授带来了前沿的“计算流式在流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的课程,解析了目前主流的高维流式数据分析降维聚类方法,并分享了团队开发的计算流式应用软件的应用和局限,让我们了解了人工智能在临床流式中的应用前景。实验医学科廖红艳副教授分享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残留检测的相关临床经验和数据,提出了未来随着靶向治疗等相关疗法的更新,实验室检测面临的挑战。最后,实验医学科刘宇博士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检测,系统性的从生理到病理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单核细胞这一在血液系统中常见且重要的细胞群体在临床检测中的分型分群、功能亚型、相关疾病特征和诊断。
本次研讨班课程设置密切围绕血液细胞学和流式检验工作,内容详实,兼具实用性与前沿性。专家们的演讲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参会老师通过直播平台进行了在线学习与互动,并积极参与网络考核答题。两日学习班浏览人数超过3000人,实时在线最高人数超1500人,平均每课签到近1000人,共完成结业考核1800余人,授予学分1500余人。
由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临检血液室发起的继教研讨班已连续举办四年,受到全国各地同行们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好评。临检血液室团队通过本次继教研讨班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人才队伍声誉,发挥了华西检验积极的学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