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李 林,男,1983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核医学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1997.10-1998.2赴美国加州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进修,主要从事肿瘤的诊断和核素治疗工作。2003.4-2003.9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进修,主要从事核医学临床显像和核素治疗工作,并获得博士后培训结业证。
现任职务:核医学科主任
学术任职: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四川省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科研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1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3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核医学》一部,主编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核医学》讲义和留学生使用《Nuclear Medicine》各一部,参编专著2部。获全国、西南地区、四川省医学会及省科协优秀论文奖8篇。1999年和2003年分别在第二第、三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大会上获得英语论文报告优胜奖。“新型多功能抗肿瘤微球的制备及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获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擅长领域:
1.在甲亢、甲癌和骨转移癌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
2.功能分子影像诊断,如SPECT/CT,PET/CT
贾志云 教授 个人简介
贾志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核医学》负责人。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
教育工作经历:
学术任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与精神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国精神影像联盟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国际交流促进会医学影像分会副会长,四川省核学会同位素专委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核医学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担任SCI期刊BMC Psychiatry (IF=4.4)编委,《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和《同位素》编委。Neuroimage,Am J
Psychiatry和J Psychiatry Neurosci及《磁共振成像》等多个杂志审稿人。
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临床应用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4项。在Radiology (IF=19.7)、Am J Psychiatrys(IF=19.25)、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IF=15.1)、 Biological Psychiatry(IF=11.6)、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IF=11.9)、Psychological Medicine(IF=10.59)、Psychiatry Research(IF=11.3)、Theranostics(IF=12.4)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累计IF>500,被引>3500,12篇IF>10分)。副主编或参编5部专著。获得华夏科技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2019年度“四川大学•五粮春医学奖”和2022年“中国数据人才奖”。
擅长领域:
长期从事PET/CT和PET/MRI临床影像诊断工作,对淋巴瘤、肺癌、食管癌、结肠癌等常见肿瘤的PET/CT和PET/MRI诊断和分期有丰富临床经验,对痴呆等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田蓉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田蓉,女,主任医师,核医学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硕士学位,2009年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4年曾在美国Virginia大学放射医学系进修。
职务:核医学科副主任,分管医疗、住院医师、研究生及进修生
职称: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现任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临床医学影像》等杂志编委。
擅长领域: SPECT/CT、PET/CT的影像诊断,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科研成果:以课题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以主研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4项,卫生部重大项目1项,卫生部重点学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参编国家级教材编写4部、专著5部。
匡安仁 教授 个人简介
匡安仁,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4-1996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学习。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简介:长期从事核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和放射性核素治疗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知名度,特别是在131I治疗甲亢、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肿瘤和血管瘤的核医学治疗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均有独自特色。作为主编2013年出版了《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专著,全面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这一领域的临床经验和国际的最新进展。 担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副主编和《临床诊疗指南核医学分册》常务副主编,是这两部书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部分的执笔撰稿者。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续14年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放射性核素治疗学习班”,并主讲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核素治疗人才,促进了我国核素治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核医学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在这一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60多篇,近年在全球核医学影响因子最高的美国核医学杂志(JNM)发表文章4篇;作为主编出版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与了医学5年制、7年制、8年制核医学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研究生实验核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的编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参与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写。 匡安仁教授作为学科第一研究方向—核医学分子影像与核素靶向治疗的学术带头人,牵头申请获得四川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主要科研成果:①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肿瘤显像与治疗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2;②153Sm-EDTMP介导治疗骨肿瘤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 。③新型肝受体配体新个乳糖白蛋白(NGA)的特性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④放射性标记化合物肿瘤显像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⑤99mTc标记肿瘤显像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⑥铊-199及其标记化合物的制各方法,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⑦天018受体显像的基础研究一发现一种新型苯二氮卓受体配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 ⑧肝癌VIP受体显像和受体介导靶向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核医学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规范指南编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编委,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副主编,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临床诊疗指南》常务副主编,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编写教材: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第一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8出版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8年制教材《核医学》第二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出版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第八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出版
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核医学》第一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教程》第二版,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出版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第七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出版
教育部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核医学》,第一版,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教育部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核医学》,第二版,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卫生部规划8年制教材《核医学》,第一版,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
全国7年制规划教材《核医学》,第一版,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
邓候富 教授 个人简介
邓候富 男,1981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现为四川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年在美国纽约两所医学院进修一年。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交流与学习,具有实干精神和多学科知识。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三项诊断、治疗项目,对核医学的普及与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实验核医学,在显像剂的研制及应用,器官显像,功能测定等方面有较深造诣。
现任职称: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核学会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同位素杂志常务编委,任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现为顾问编委)。
科研成果:在国内、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国外权威刊物SCI 收录多篇),参与编写专著7部。以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和卫生部等科研基金六项。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研究方向:临床核医学,肿瘤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
擅长领域:在用放射性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甲状腺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用153钐-EDTMP以及89锶治疗骨肿瘤,多发性骨转移癌,巨大骨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经常与国外同行有学术交流和经验总结,其研究成果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潘明志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潘明志,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四川医学院。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
毕业后一直在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从事临床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于1997年5月~1999年4月赴美国作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学习各一年。
多年来,在放射性核素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131碘治疗分化型甲癌,放射性核素89锶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性核素90锶治疗皮肤血管瘤和皮肤瘢痕,以及125碘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难治性甲亢的131碘治疗和难治性甲癌的131碘治疗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撰写相关论文30余篇。获得国内同行的认可,并在国内核医学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深受病人喜爱的好医生。
现任职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范成中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范成中 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分别于2003~2004年在麻省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作博士后,于2005~2006在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作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核医学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擅长领域:核医学PET/CT、SPECT/CT显像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研究方向:1.分子核医学—分子显像及靶向治疗;2.神经退行性疾病靶向分子显像。
现任职称:教授
学术任职: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四川省卫生厅第八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科研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1)“放射性大环酮或大环内酰胺衍生物靶向放射-化学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30770603,34万元,2008.1~2010.12,项目负责人)
2) “放射性果糖类似物诊断和治疗乳腺癌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39770829,10万元,1998.1~2000.12,项目实际负责人)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
恶性淋巴瘤放射性靶向分子探针的研究(计划编号:2011SZ0143,10万元,2011.1~2013.12,项目负责人)
主持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1项已获授权):
1)黄连素或其衍生物在制备肿瘤诊断显像剂中的用途(已获授权,专利号: ZL 201210564514.0)。
2)一种恶性淋巴瘤放射性靶向分子显像剂或/和靶向治疗剂(申请号:200910058842.1),已公开并进入实质审查期。
出版专著2部: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30余万字《临床核医学》第3版副主编,编写《心血管核医学》部分第13章~第21章共9章,总计26余万字。
《临床医学影像学》:参编人,共计82.5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参加“第1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2篇 胸部与心脏大血管”中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4篇)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参加第51、53、56、59四届北美核医学年会,9篇论文被选为大会交流,其中4篇为口头交流,1篇壁报。
硕士研究生招生:
通讯地址:成都外南国学巷37号华西医院核医学科, 邮编:610041
电话:028-85422712
Email:[email protected]
于南 副教授 个人简介
于南,198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学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临床核医学工作近30年,主要从事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20多年来完成131碘治疗甲亢患者近40000人次,完成核医学甲状腺专科门诊20万人次。特别擅长于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极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核素治疗的开展、普及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放射性核素治疗领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患者爱戴、信赖与尊敬。在临床工作中首创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和转移的超敏方法——血浆内源性碘化甲状腺激素柱柱层析测定法。首创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饱和剂量法”,解决了甲癌患者131碘治疗后迅速纠正甲减的问题。
现任职称: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科研成果:近15年来共发表论文14篇。
欧晓红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欧晓红,女,主任医师,出生于1974年11月26日。200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核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3年7月至今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历任讲师及副教授, 主要从事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工作,并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在亚专业与专病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方面达到西南领先水平。
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22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2篇被MEDLINE收录。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作为负责人科研项目累计进校经费(不含横向项目的硬件费)达到84万元。
现任职称:副教授
擅长领域:在传统核医学影像以及融合影像诊断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SPECT/CT、PET/CT的影像诊断。
唐恭顺 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唐恭顺,男,50岁,医学博士(MD),副主任医师,心肺核医学专家。
个人简历:
2013至今,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负责心肌显像、肺显像。
2008-2012,核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代)主任(华西医院)。
2005-2008,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协助引进PET/CT。
2002-2005在华西临床医学院核医学科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2000年-2002年,重建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1985-1999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新开展了体外分析(RIA、IRMA、IMA)、功能测定、显像(扫描、γ照相)。
1984-1985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核医学科进修。
1979-1984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学士)。
专科特色:
拥有核医学任何岗位工作经历,但近2年的工作仅专注于心肌显像和肺显像。
心肌显像、肺显像是众多大学医院核医学医师的心病,临床价值大,但病人少,运转困难。本人2013年努力后,使接受心肌显像服务人次数增加1倍多一点。2014年扩大肺显像的影响力,前3月接受肺显像服务人次数增加5倍左右。解决了一些冠心病、扩心病、肺栓塞诊断的一些临床疑难病例。
国内5家医院核医学工作经历,建立、发展2家医院核医学科经历,博士研究生经历,专职基础研究经历,多个城市生活经历,国际学生每年核医学英文授课经历,外籍飞行员心肌显像工作经历,使本人与患者沟通无(语言、习惯)障碍,与同事交流无障碍,与临床医师交流无障碍,与外籍患者沟通无障碍。
患者如果有胸闷、心累、气紧、胸痛、心电图ST-T改变,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如果患者自己或医生怀疑冠心病、心衰、扩心病、肺栓塞,我可以提供专业帮助。
我们从事的专业工作是,用仪器观看心脏肌肉是否有血液,缺血说明是冠状动脉狭窄或梗塞,心脏扩大了说明是心衰,室壁心肌乱跳了说明室壁运动不同步(需要安装起搏器CRT治疗)。我们用仪器观察肺野是否缺血,三角形缺血可能是肺动脉栓塞,需要药物溶栓或手术。
科学研究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点项目基金1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启动基金1项、成都市卫生局青年基金1项。发表论文10余篇、美国核医学年会英文会议文摘3篇。参加北美核医学会议并oral speaking 1次。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核医学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核素心肌显像(筛选冠心病)
咨询电话:18980602056。邮箱[email protected]
。
咨询位置:华西医院门诊1楼C区(核医学科)心肌负荷室。
咨询时间:周一到周五上班时间(中午12.30到14.00休息)。
黄蕤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黄蕤,女,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与核医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病理研究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07年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核医学和CT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主要负责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参与前列腺癌学科综合治疗团队,2011年聘为医疗组长,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擅长处理各种甲亢合并症和危急重症,对难治性甲状腺癌,晚期骨转移等疑难病治疗具有独到之处。2014-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访学,主要进行难治性甲状腺癌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
学术任职: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甲状腺外科专业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实验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华核医学杂志通讯编辑
科研教学及获奖情况:
连续7年从事本科五年制、八年制和留学生核医学教学,连续三年学生满意度调查排名前20%,2012年获得四川大学颁发的“课题教学质量优秀奖”。参与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并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多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篇,合作SCI论文11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中文文章10篇。担任专著《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副主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医学》第二版副主编,并参与编写《临床核医学》(第三版)和《临床医学影像学》专著。2008年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大奖赛二等奖。2010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第八届中青年教师(双语)讲课比赛联合代表队一等奖。2011年首届中美核医学大会论文比赛第一名,2011年度获得华西医院先进个人称号。
名老专家门诊老师介绍
谭天秩 教授 个人简介
谭天秩,男,汉族,1931年3月5日出生,1948年9月进入华西协合大学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在放射科工作,1958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核医学工作,先后评定为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直至1985年评定为教授。
现任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历任中华核医学会一、二、三、四届常委,中华核医学杂志副主编,历届四川省核医学专委会主委,西南西北地区核医学协作组组长。全国著名的核医学家,西南地区核医学专业的奠基人,并是四川省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首位核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
科研成果:1978年创建并被评定为全国首批6个核医学硕士点之一,1993年经过和多校的激烈竞争又被评定为全国4个核医学博士点之一。由于对研究生要求严格,研究起点高,探索性强,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80年代初和国外研究同步,开始"受体显像的研究"。首次在国内外从中药天麻有效成分衍生物中,发现天-018为脑苯二氮卓受体的配基,从而阐明了中药天麻的作用机理。利用131I-天08实现动物和人的受体显像,从而开拓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受体显像剂。80年代后期发展了"受体介导靶向治疗的研究",开创了半乳糖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基础及初步临床应用研究。9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治疗骨转移癌的放射性药物-153Sm-EDTMP,并创立了"个体化给药方法"。并于1996年提出"大力发展核素治疗,全面发展核医学,走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核医学之路",这一具有方向性的战略决策对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90年代中期发展了放射性反义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入21世纪把核医学对受体和基因的研究结合起来,开拓性地发展了受体介导放射性反义显像和治疗的研究,在血管活性肠肽受体介导c-myc反义寡聚核苷酸的临床前研究上独具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以来,参加编写参考书、统编教材、专著和医学百科全书共11部,1993年主编《临床核医学》一部,于2003年再版发行发表论文92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核医学,先后申请并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莫廷树教授 个人简介
莫廷树,1960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一直留校从事核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现任职称:教授,硕士导师。
学术任职:兼任四川省核学会理事,全国统编教材《核医学》编委等工作。
科研成果:毕业后长期从事临床核医学科、教、研工作,参与了核医学科100余项诊治技术及方法的创立,大型诊断设备STECT的引进及临床应用开发工作,承担过各种层次的教学工作及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参编教材及种参考书9部。
曾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省卫生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金以及美国CMB资助课题基金工作6项,成为负责或为主研人。主攻心血管核医学及血液核医学,在核来治疗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历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
张锡英 副教授 个人简介
张锡英,教授.1960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院医学系,留校先后奠定生物物理、放射生物化学、内科及核医学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核素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在骨转移癌、甲亢、浸润性突眼、甲癌、皮肤血管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核医学大型参考书、全国统编教材、主编导核医学电视教学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