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让“心灵的阳光”洒向每个病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阳光医院项目 2015.12.0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开展“阳光医院”项目,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一系列临床心理的评估、培训和服务项目。通过“心理CT”筛查心理异常的入院患者;创新分级心理干预模式及机制,及时化解患者各类心理危机;国内首批 “阳光天使”创建综合医院心理关怀新模式,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的临床心理指导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多途径开展“巴林特小组”提升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减少职业倦怠以及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使全院的患者在治疗专科疾病的同时都能享受到心理服务,使临床心理服务质量和整体医疗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阳光医院”真正实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的全方位治疗与服务。 

案例开始时间

2012 年3月

服务人次

    90000人次

投入情况

1、打造强强联合的国际心身医学师资,保证培训质量打造高水平人才。华西的心身医学专家与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教师团队共同打造国际合作的顶尖心身医学团队。

2、建立院-部-科三级管理体系,统筹协调顺利推进。院领导牵头、医教部、护理部、信息中心、临床科室等多部门配合,组织起20个临床1800多名热爱心理工作、接受过心理培训的医护人员建立起三级管理工作体系,保障项目统筹推进。

    3、整合全院信息系统,建立完整、高效的情绪评估网络体系。投入363台移动查房车、82台计算机、 4个平板电脑在HIS系统安装“华西心晴指数”筛查量表,为临床住院患者的情绪评估提供硬件支持和技术保证。

    4、调拨专项资金进行前期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心理服务需求调查、研发心理筛查工具开展人员培训。

5、集结心身医学专家,首创中国本土化筛查工具。收集国内心身病学领域19名专家参加“华西心晴指数筛查量表“的评价,经过四轮测试层层筛选,最终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准确的情绪障碍筛查工具。

操作过程

一、项目背景

1、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高患病率VS低识别率、低治疗率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使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升高。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在躯体遭受疾病痛苦的同时,心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有30-50%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而医务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识别以及相应的处理却远远滞后,识别率和治疗率的低下,可能会导致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医患关系矛盾和纠纷的增加等潜在风险。

2、患者及家属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VS见病不见人医疗模式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来医院不仅仅是要解除躯体的痛苦,也希望得到更多心理上的关怀和尊重,原有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体的“见病不见人”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病人的需求,将心理服务整合到日常的临床工作,充分体现“生物-社会-心理”的现代医学模式,以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变得越来越必要和紧迫。

3、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和劳动VS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近年来,国内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多数医护人员都曾经有过被患者误会、责难的经历,部分医务工作者甚至遭到了患者的谩骂和攻击。医护人员常常超负荷的工作和劳动,但感到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很多医护人员甚至因为医患矛盾而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困惑与倦怠,部分人员面临职业衰竭。

二、项目实施

1、全面调研、明确需求,找准解决策略:通过调查1459名住院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服务调查,得出需求依次为:更多来自主管医护人员的关怀、心理治疗、精神科会诊。据此制定出提高医务人员对精神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建立快速筛查工具和分级处理制度、培训临床心理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等解决策略。

    2、分布实施、深入开展,把握培训重点:围绕第一阶段调查分析结果,分别开展“阳光医院”骨干医护人员培训计划、“阳光天使培训”项目及“巴林特小组”活动。

(1)多层次开展“阳光医院”骨干医护人员培训。针对非精神科的100多名骨干医生和护士供心身医学知识、沟通技能与自我觉知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处理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处理困难医患关系的能力,同时增加对自身情绪的觉察,更好为患者服务。这些医护人员作为骨干力量,回到各科室后,如同星星之火,向其他医护人员传播上述新的理念,为我们的患者提供了更多人文关怀。

(2)国内首批 “阳光天使”,让患者感受心灵的阳光。“阳光天使”即临床心理工作者,是国内首次对非心理卫生专业的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心理工作者的培训,针对患者、家属普遍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强烈这一现状,在国内首创培训了具备识别和评估本科室常见精神心理问题能力的28个临床科室53名“阳光天使”(临床心理工作者),这些“阳光天使”经过各科室精挑细选,加上专业的培训,为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和家属提供专业的临床心理指导和支持性心理治疗。项目开展以来已提供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1千余人次。

(3)多途径开展“巴林特小组”关怀医务人员。“巴林特小组”是近60 年来国外学者开创并发展的用于促进医患沟通和理解,缓解医生职业压力与消除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华西医院自2012年起,开展巴林特小组50余次,帮助400余名医务人员更好的理解医患关系,了解医疗行为中的各种可能性,减轻医生的职业焦虑和倦怠;讨论医疗活动中遇到的涉及复杂医患关系的事件,更好的理解医患关系,提升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减轻从业压力,预防职业衰竭。

    3“心理CT”快速准确筛查情绪障碍:自行研发的中国本土化情绪筛查工具“华西心晴指数”量表,具有条目少、测评时间短、简单易懂、信效度良好,简单培训后医务人员均能掌握等特点。通过“华西心晴指数”量表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情绪评估,就像CT一样,有效筛查情绪障碍患者,早发现早干预,让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4、建立综合医院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整合临床心理服务与日常临床工作,心身医学专家率队开展20多个临床科室的1800名医护人员参与,形成自上而下完整、高效的项目工作网络,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医护一体的“入院评估-分级处理-床旁干预”的临床心理服务新模式。

创新亮点

一、新实践:国内首个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临床心理服务的综合医院,把心理状况评估融入到临床工作,从入院到出院动态评估非精神科患者的情绪,将情绪症状作为患者第六大生命体征,将临床心理服务延伸到各个病房,真正实现从生理-心理的整体护理。

二、新突破:创制国内首个适合中国文化的、能较为全面评价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患者情绪障碍的筛查量表“华西心晴指数”,快速、大批量准确筛查情绪障碍患者。目前国内使用的情绪障碍筛查量表多为国外量表翻译而来,题目多、耗时长,需精神科专业人员评价,“华西心晴指数量表”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用9个条目的问题在3-5分钟的时间内较为准确的筛查情绪障碍患者。

三、新体系:在综合医院形成院-部-科三级自上而下完整、高效的心理项目管理网络,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医护一体的三级合作临床心理工作专业队伍,开辟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临床心理服务模式。

达到效果

一、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改善预后,患者满意

1、心理问题在非精神科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关注,使用“华西心晴指数”量表全面评估患者情绪障碍,短时间快速识别,因此降低了对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精神疾病的漏诊与误诊。

2、将患者和家属在就诊过程中产生应激不良、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通过 “阳光医院”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有力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3、随着医务人员沟通技巧的提高,医患关系也随之改善,极大的提高患者的医从性,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

4、建立临床心理工作者三级防治队伍,完善与量表配套的分级处理流程,实现华西心理急救“120”。

二、沟通技巧提升、医患关系改善、预防职业衰竭、医护满意

1、培训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获得识别处理合并心理问题患者的基本技能,提高医护人员沟通技巧,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增进开展临床工作的信心,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胜任力,工作更健康、更愉快。

 2、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焦虑和倦怠,预防其自身的职业衰竭。

三、创新医疗模式、节约医疗资源、社会满意

    1、提升心理疾病识别能力,早期关注、干预,项目实施以来我院平均住院日从10.04天下降至9.6天,有效地节约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2整合临床心理服务与日常临床工作,在综合医院形成院-部-科三级自上而下管理网络,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医护一体的“入院评估-分级处理-床旁干预”的临床心理服务新模式。

四、研发中国特色筛查工具,创新临床心理工作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1、自行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临床科室需求的快速准确临床心理评估工具,通过大数据发现情绪障碍高发科室与病种,探索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心理服务流程。

2、完成华西医院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服务需求的大规模调查,其结果为今后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工作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数据参考。

3、在项目的基础之上,成功申请并举办了由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德中心资助的中德心身医学双边会议。对该领域的医疗、研究合作做了深入探讨,制订了今后双方合作的一系列项目规划,将极大地促进国内心身医学的发展。

    


作者:宣传统战部 编辑:刘欢 来源:宣传统战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