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09年末,遭5.12地震破坏的八楼经一年多的加固维修工程结束,重新启用,特做《捌楼记》以纪念,今刊登于此,期望征求意见、考辩史实,望不吝赐教,提供史料佐证,以完善此稿。
捌 楼 记
八楼,原名医牙科楼(The Medical & Dental School Building),乃华西坝老建筑第八教学楼之简称也。1924年,华西协合大学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美会8万美圆捐赠,建医学中心之教学楼;由加拿大建筑师苏继贤(Walter Small)担纲总领建设,一期工程于1928年4月完成;楼分东西两栋,东称医科楼、西谓牙科楼;相对独立,浑然一体。1938年,再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将东西两楼连为一体,并向后拓展,终成现状。
80年来,八楼几经修葺,完好如初;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特大地震,成都剧烈震动,八楼严重受损,墙体偶现裂纹,屋顶瓦片乱阵;勘验为危楼,不能再用。后教育部拨款,加固维修,历时一年,焕然一新。遂作文以记之。
查历史,此地乃成都南门风景名胜、龙脉宝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曾作蜀都水陆码头,几建王侯豪宅别宫;为古名苑“中园”、“梅苑”旧址,五代时花海梅林、十里不断,百年老梅、伏地如龙;前蜀王王建造“蜀宫别苑”,明开国元勋常遇春建私宅花园。
考地名,东连南台古寺,南临丞相祠堂,西接文翁石室,北近天府广场。黉门街左近,国学巷比邻;可推此地曾为官办学府,文脉犹能上溯千年。
看今天,天下少年才俊、慕名而来,华西医科学子、咸出于此;教授救死扶伤之学问,培养为人济世之德行。虽为教学之地,实乃心灵家园。
呜呼!八楼。千年国家学府,万世医学殿堂,传承中华文脉,弘扬华西荣光,往者英才辈出,来者更当自强!
廖志林撰
华西医牙科楼变迁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正式开办。医科楼选址在大学校园西北角原明代将军常遇春的旧址处,由多伦多大学英美会捐资8万美元,交由建筑师苏继贤(,加,人称“苏木匠”)负责修建。1928年4月,医科大楼部分落成。
医科大楼,英文名The Medical & Dental School Building,又称“医牙科楼”。该楼分东西两翼,东楼属医科,有解剖、生理、药理学等;西楼属牙科,包括细菌学、牙医病理学及口腔微生物学、卫生及公共卫生学、组织学实验室、牙科实验技术、颌面外科技术、牙诊所。十年后获中华医学基金会(C. M. B.)资助,将东西两楼连筑起来,作图书馆、总办公室等用。
建成后的医科大楼,成为西南地区医学教育的最高殿堂,楼内有宽敞的教室和设备完善的实验室,据1930年估计,其中医科仪器药品约值银6万元,牙科器具约值银4万元。并设有医学博物馆,收集有大量医科、牙科学资料,以供教学需要,莫尔思、林则、刘延龄为此作了长期收集工作。据1936年统计,有制药系及药理学标本1300余件,病理组织标本12000余件,牙科标本近8000件,解剖标本近700件,共28000件。医学博物馆是华西协合大学的三大博物馆之一,另外两所为古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
医科大楼内设华西大学医学图书馆,专藏医学图书及期刊,为纪念启真道院长已故夫人启静卿(Janet McClure Kilborn),故名启静卿图书馆,该馆于1943年落成,到1950年各方捐赠的医学图书,约值1.5万美元。该馆藏有大量的杂志、书籍和超过200余种的期刊。
医牙科楼 大门通道上的石匾上,雕刻着象征医学的蛇杖和医学铭文,以及蕴涵中医学医理的太极八卦图。
1944年华西大学医院竣工时,标志着以医牙科楼为教育基地,一个集教育、医药服务为一地的医学中心建成,
医牙科楼,现为第八教学楼。
张丽萍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