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研究皮膚科学会 第42回年次学術大会・総会(42JSID)在日本高知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从皮肤发现科学”,来自日本和全球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冉玉平教授参会并投稿《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婴儿血管瘤:最新临床和机理研究进展》,被大会组委会选为皮肤肿瘤专题会报告内容。会上,冉教授分享了他从一开始在临床上在治疗一例婴儿血管瘤继发溃疡,感染白念珠菌,通过用伊曲康唑治疗白念株菌过程中首次发现血管瘤基本消退,并随后增加病例并开始系列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的整个过程。同时报告了38例已经治疗案例的完整资料,统计有效率71.05%,约1/3婴儿有一过性可逆性腹泻,可自然缓解。机理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和凋亡,其强调超过普萘洛尔10-30倍。进一步发现伊曲康唑能抑制PI3K-AKT-mTOR和Hedgehog 信号通路。冉玉平教授的报告和壁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他们与冉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了解了论文背后的很多故事,并对这一新疗法进一步深入临床和机理研究充满了期待。
婴儿血管瘤发病早,部分进展快,若不早期有效干预可形成溃疡、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个别可危及生命,多数可引起容貌及功能损害引起残疾。目前婴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口服普洛萘尔(心得安),但用普洛萘尔治疗头3天需要住院监测心脏功能,非儿科的综合医院难于实施;普洛萘尔疗程半年至1年,有效率约70%。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婴儿血管瘤是冉教授在临床中的偶然发现法,伊曲康唑在国际及中国临床应用20余年,在治疗婴幼儿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经过大量资料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