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四川省医学会关于奖励2016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和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发布,我院共4个项目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分别是李箭教授项目组“运动医学软组织修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付平教授项目组“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在重症急性肾损伤中的推广应用”、刘进教授项目组“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术期的创新应用及推广”和张骏副主任医师项目组“芦山地震后宝兴县师生心身健康评估与心理援助促进”。
治疗运动有关的骨与关节、肌肉、肌腱、软骨和半月板等伤病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修复与重建组织结构,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李箭教授项目组发现,传统和主流的修复重建技术(如金属固定技术)存在局限,首创采用同种肌腱作为缝合材料修复半月板;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和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改进传统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设计了便于安装及使用的一体化胫骨端开槽器,使得全关节镜下Inlay技术重建后较差韧带成为现实,避免了切开关节带来的创伤及并发症;探索腱骨界面愈合的机制;通过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组织起草制定了国内首个《玻璃酸钠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重症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全球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付平教授项目组在国内率先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应用于重症AKI的临床救治,创新性提出“含钙置换液的枸橼酸抗凝”的简化枸橼酸抗凝方式,极大的提高了CRRT抗凝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率先开展“枸橼酸抗凝在持续低效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膜外氧和技术串联CRRT”及“双膜血浆置换”等新型技术,极大的提高了CRRT对重症AKI的救治水平;提出“上腔静脉直穿”的方法解决了血管通路建立困难的患者,保证了CRRT治疗的顺利进行;应用CRRT技术对挤压综合征-AKI、蜂毒中毒-AKI、脓毒血症-AKI及重症急性胰腺炎-AKI患者等救治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提高了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对CRRT的干预机制做了深入研究。
刘进教授项目组围绕如何有效地保障围术期患者的安全、降低死亡率这一世界性难题,创新建立由急诊、麻醉、重症医师实施围术期超声的工作模式,有效降低围术期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盲目性,提高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各类有创操作的危险性,从而提高外科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安全性。同时,将超声科医师从简单、重复、大量繁琐的普通诊断工作中解放,投入到疑难杂症疾病的诊断和超声引导下各种介入治疗中去,优化医疗资源,促进超声学科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张骏副主任医师项目组在宝兴县开展了心理救援工作,并在宝兴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启动了四川大学灾后应急项目,参与数次地震心理救援,在心理援助中及时系统地进行师生心身健康评估,充分调动团队资源及时分析、总结和反馈数据,帮助宝兴县教育局对接了多个NGO机构或组织,用评估的数据驱动宝兴教育局对接了社会机构或组织的心理援助项目,进了社会资源的在学校与师生中合理分配,让师生的心理援助工作变得有计划有重点。
2016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共有80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19项、三等奖5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