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1日,《健康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华西建“蓄水池”缓解急诊战时状态》的文章,报道我院急诊科第四综合病房的运作情况,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华西建“蓄水池”缓解急诊战时状态
本报记者 谭 嘉 廖志林
“来华西前,听说住院起码得等上十几天,真没想到这么快就住进来了。”近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第四综合病房里,来自四川彭州的万女士感慨自己的好运气。据记者了解,从今年4月起,华西医院设立第四综合病房,作为急诊待床入院患者的快速中转区。两个多月来,在就诊量、抢救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急诊科待床入院患者数量下降了1/3。
■综合病房里的“联合战队”
急诊人满为患是大型医院普遍面临的难题。在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曹钰的印象中,该院急诊科几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亮相,都是被当成大医院战时状态的写照。如何在尽快满足患者救治需求的同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成为华西要破解的难题。
“急诊要提速,需要进一步细化急诊病人的分级管理。”曹钰认为,首先要确保急危重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为此,3年前医院就专门建立重点病种绿色通道,今年又新建了胸痛中心,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获得介入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最快的仅用19分钟就从急诊科进入导管室。其次,对于病情需要进一步观察评估及专科治疗的患者,华西于今年开设了特有的第四综合病房,设床位35张,作为这类病人入院分流的“蓄水池”。
对急诊待床入院患者,华西又进行了细分。曹钰对记者说,由于专科病房床位有限,不少需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患者只能滞留在急诊观察室。根据近两年急诊滞留患者情况分析,呼吸、消化、血液3个科室的患者最多。为此,华西分别调派急诊、呼吸、消化、血液科的医师和护士组建综合病房医疗团队,四科的医疗组长负责各自患者的每日查房和日常诊疗工作,由急诊科统筹管理。
据曹钰介绍,综合病房采取中转病房管理模式,管床医师在患者入住后,要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如患者诊断明确、病情缓解明显,在72小时内可直接出院;如患者的诊疗时间超过3天,将转入专科病房继续治疗;超过72小时未能转出的患者,其滞留天数与专科考核挂钩。综合病房收治的4个专科患者的所有工作量和业务指标纳入相应专科,并实行“双计量”考核,既作为相应专科的工作量,也作为急诊科的工作量。
■专科前移抢出治疗时间
“专科治疗前移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为患者抢出时间。”自综合病房设立后,华西医院血液科副教授向兵就开始和另外2名血液科医生组成医疗小组,负责综合病房里血液科的9张病床。万女士就是他们小组的患者之一。
据记者了解,万女士在急诊检查时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初步诊断为白血病,病情危重,收治入院。向兵对记者说,如果非血液科专科医生可能会等3天后骨髓穿刺结果出来,明确诊断再进行针对性治疗。但从血液科专科医生的角度,他们高度怀疑患者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发病初期病情进展最为迅猛、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若不及时处置,患者可能发生颅内出血而死亡。“我们直接去检验科提前查看报告,检验结果证实了患者的病情,相应的针对性治疗立刻跟进。”
向兵认为,综合病房成立后,血液科医生介入患者早期治疗的时间至少提前了3天~5天。患者在急诊等待的时间也转变成专科医生早期治疗处理的时间。综合病房很多患者的病都是普通的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等,由于专科医生提前介入进行针对性处理,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即可直接出院。
派驻综合病房的急诊科主治医师姚蓉所在的医疗小组,主要收治肾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的病人。她告诉记者,由于这部分患者普遍年龄较大、喜好安静,与急诊观察室相比,该病房各方面条件都好一些,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对于需要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还可以报销,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多科协作多方受益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一位女大学生因发热到华西急诊科就诊。初诊医生考虑是感染所致,请感染科会诊后决定收治入院,但感染科没有床位,患者被收入第四综合病房。
急诊科医生反复询问病史及进一步检查后,怀疑患者病因并非单纯感染,随即与病房血液科医疗小组组长进行了沟通。血液科医生怀疑患者可能患有噬血细胞综合征。随后,患者病情急剧恶化,脾脏肿大,血细胞急剧下降。经大外科、感染科、血液科等多科联合会诊和治疗后,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以前遇到问题才申请多科会诊,现在大家在一个办公室,有问题随时可以讨论交流。”姚蓉说,在第四综合病房,急诊科医生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沟通交流,也有更多机会与其他专科医生交流,多学科的交叉碰撞不仅为患者找到了最佳治疗方案,对医生自身业务水平提升也有帮助。
急诊科派驻综合病房的护士长高永莉认为,第四综合病房的床位周转较一般病房更快,病种更具综合性,对病房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病房的护士由护理部统筹协调,抽调相关科室组建而成。
综合病房的设置不仅缓解了急诊滞留患者的压力,专科病房也乐于接收从综合病房转来的病人。因为专科医生的提前介入,患者确诊前的相关检查已经完成,为患者进入专科病房的后续治疗争取到更多时间。
该院一位管理者向记者表示,建立“蓄水池”病区是应对急诊战时状态的权宜之计。医改提出的分级诊疗、强基层等目标一日不实现,这个权宜之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眼前的现实是,从各地涌来的急诊患者原来几十个小时见不到专科医生,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善,这也是大医院被逼无奈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