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院胃肠外科牵头制定的《低位前切除术后肠道功能障碍诊疗规范专家共识(2025版)》,以及胃肠外科联合我院血管外科、急诊科制定的《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外科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正式发布,将有力推动我国直肠癌术后功能康复诊疗体系以及急性肠系膜缺血救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低位前切除术后肠道功能障碍诊疗规范专家共识(2025版)》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5年8月期刊出。该共识由我院胃肠外科团队牵头编写,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委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全国结直肠外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制定。通讯作者为我院胃肠外科周总光教授和杨烈教授以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佩武教授。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发生的一系列肠道功能障碍症状,又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随着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保肛手术的发展,LARS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日益受到关注。为规范LARS的诊断及治疗,以LARS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诊断与治疗等临床问题为导向,结合最新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根据循证医学原则,针对LARS诊断及治疗的共性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结合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提出共识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和提高LARS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外科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5 版)》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0月期刊出,由我院胃肠外科携手血管外科、急诊科,联合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通讯作者为我院胃肠外科周总光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佩武教授、我院血管外科赵纪春教授、胡建昆教授、胃肠外科杨烈教授,血管外科黄斌教授和急诊科张署教授。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组因肠系膜血供急性减少或中断所致的、以肠壁缺血甚至坏死为共同结局的急腹症,其病死率高达 30%~80%,是腹部外科最具挑战性的危急重症之一。AM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AMI病死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外科决策及干预措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 AMI的外科诊疗面临诸多关键问题,如:外科干预的时机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何时进行剖腹探查、血管再通等常依赖个体经验;血运重建技术的应用指征与操作规范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肠管活力的术中判断、损伤控制手术的实施原则、二次探查的指征等,均缺乏广泛认可的外科共识。近年来,胃肠外科、血管外科、介入放射技术和危重症医学的进步为AMI的救治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针对AMI外科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以及四川省医学会胃肠疾病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结合近年AMI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旨在明确外科在AMI多学科团队中的核心作用,界定关键手术的适应证与技术标准,为外科医师提供清晰、权威的实践依据,共同制订该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AMI的重视、规范AMI的外科临床诊治流程并,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最终推动我国急性肠系膜缺血救治体系的标准化、系统化建设。
未来,我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联合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加强对LARS诊疗领域探索创新,以及AMI临床研究与救治体系建设,为更多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和高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