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我院“前沿医学华西讲坛”2022年第五期(总第29期)在第二住院大楼三楼学术厅举行。作为我院建院1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此次讲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做专题讲座。讲坛由刘伦旭常务副院长主持,医院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各研究所(室)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专职博士后、研究生等参加。
邓子新院士以“把握科技生涯发展方向的人文哲理——从我团队平凡的科研案例谈起”为题进行专题讲座。他从本人及其团队从事的科研具体案例谈起——DNA硫修饰的科学发现和重要抗生素的化学生物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诸多现实思考与人文哲理,分享了他对科研中的“冷门”与“热门”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成才的核心要素等的建议。
关于开辟DNA硫修饰新领域,邓院士及其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基于实验中的一个微小异常首次揭示了DNA骨架上的硫修饰,揭示了“冷门”探索的科学价值:“冷门”考验着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毅力和执着精神,科学发展需要关注“冷门”,要热衷给“冷门”添柴;研究人员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非共识研究的成功通常是“出人意料”,令人“大开眼界”的。
关于南昌霉素、井冈霉素、杀念菌素的深入研究,邓院士总结道:“热门”的升华是事关科技进步的大局,科学研究需要在“热门”里求“延伸”、找“盲点”、挖“瑕疵”;入“热门”淘金乐中有苦,要睁大眼睛去寻找没研究到位的东西。
刘伦旭常务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邓子新院士和团队的科研经验是科技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我院相关临床科研、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切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院士简介】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Member,C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Fellow,TWAS),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Fellow,AAM),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现担任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GIM)主席。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500余篇研究论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上海市(2004)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二等奖(2007)、“瑞典国王Baudiouin奖”(1997)和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金质勋章(2020)等。
作者:陈立艳 陈珍 编辑:袁婧 周亮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