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表现为血脑循环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 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及高经济负担等特点 ,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中国脑卒中终生总体发病风险为 39.9%,位居世界第一,也是我国疾病致死的首位病因。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例的新发卒中患者,其中70%~80%的患者经治疗后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无法独立生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地进行良肢位摆放将改善其肢体功能缺失、提高生活质量。

一、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康复合适呀?

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的认识与定义尚未形成统一,尤其是患病后进行首次活动的时间尚未界定。美国心脏协会 / 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早在2014年就公布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指导意见,对脑卒中患者应尽早介入康复训练,但何时开始实施康复的确切时间尚未统一,至今也没有指南给出具体康复干预的时间及详细的指导建议。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开始早期康复护理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的24 h内,早期的康复方式 主要包括主被动运动、床上翻身及良肢位摆放等。

当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时,则需将康复护理时间向后延长,可在其发病后的1~2 周内进行。

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可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始早期康复干预的时间最好是在脑卒中发病后 1~3 d 内,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在发病后 3~5 d 内进行最合适。但目前多数康复学者一致认为,只要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有所缓解,神经症状不再加重, 发病48 h 后可开始进行早期康复。从而进行康复训练时应依据患者病情及最佳康复时间,以实现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二、良肢位摆放的意义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伴随出现语言、运动等功能障碍,偏瘫是更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早期良肢位摆放是一种常见抑制痉挛出现及早期诱发分离 运动的暂时性治疗性体位,这种体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姿势,降低肢体负担,保持关节稳定,防止痉挛的出现及加重。

因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良肢位摆放不仅能促进功能障碍肢体的康复,降低致残率,亦能减少患者的住院康复护 理费,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存质 量,以尽早回归家庭、社会,增加生存信心。

三、早期良肢位摆放的应用时期

1.急性期 (BrunnstromⅠ~Ⅱ期 ) 良肢位的摆放

Brunnstrom Ⅰ~Ⅱ期即为软瘫期 ,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降低或者消失,多见于发病后的 1~3 周内。脑卒中患者由于偏瘫后常出现肩向下沉 后缩,其肌力、肌张力均下降,加之瘫痪期肱骨头 常置于关节囊外,肩关节稳定性差,易造成肩关节 半脱位。早期预防很重要,急性期介入良肢位的摆 放将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进程。

2.痉挛期 (Brunnstrom Ⅲ ~ Ⅳ期 ) 良肢位的摆放

Brunnstrom Ⅲ ~ Ⅳ期即为痉挛期,该期痉挛明显与加剧,可随意引起不同程度的共同运动,甚至出现分离运动。脑卒中患者典型的偏瘫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下肢 伸肌痉挛。痉挛姿势为:上肢为肩下沉后缩、 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 下肢为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若早期 不注意保持正确的床上体位,偏瘫程度将会加重, 最新康复治疗指南表明致残率可高达 86.5%。在 临床护理工作中已表明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可以防止肌肉痉挛,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了使偏瘫肢体尽快恢复至功能位状态,需根据肌痉挛模式进行适当的良肢体位摆放,如上肢为伸展位,下肢为屈曲位。

3.恢复期 (Brunnstrom Ⅴ~Ⅵ期 ) 良肢位的摆放

Brunnstrom Ⅴ~Ⅵ期即为恢复期,该期协调运动 大致恢复正常且痉挛已减轻或基本消失,但由于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和躯干肌力均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平衡能力。需在进行平衡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良肢位的摆放时间,这对康复有显著的效果, 即将良肢位的摆放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

上面提到了Brunnstrom分期,到底是个啥,我们来了解一下。

Brunnstrom技术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urnnstrom创立,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其技术基本点是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可利用的运动模式。

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六阶段来评定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

分期

运动特点

上肢

下肢

Ⅰ、

迟缓期

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Ⅱ、

痉挛期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仅有极细微的屈曲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Ⅲ、联合运动期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可有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

Ⅳ、部分分离运动期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肩0度,肘屈90度的条件下,前臂可旋前、旋后;肘伸直情况下,肩可前屈90度;手臂可触及腰骶部

能侧捏和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

在坐位上,可屈膝90度以上,足可向后滑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可背屈

Ⅴ、分离运动期

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肩前屈30-90度时,前臂可旋前旋后;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度;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举过头

可做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伸膝下,踝可背屈

Ⅵ、运动大致正常期

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5秒)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内外翻

四、良肢位常用的摆放体位与方法

内良肢位摆放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 卧位和坐位,卧位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 坐位包括床上坐位及椅坐位。具体摆放方法如下:

1.仰卧位:患者头垫软枕,头朝向患侧, 枕头高度适宜,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且不宜过伸、 过屈;患侧肩下用软枕垫起且稍抬向前,前臂向后 旋及稍拉伸外展,患侧肘、髋关节伸直,手心向下, 手指伸直并分开,患侧上肢平放于软枕上;患侧髋 下、大腿外侧均放软枕,下肢稍向内旋内收,使骨 盆前倾,防止患腿外旋外展;患侧膝关节稍垫起, 使膝关节微屈,踝关节保持 90°,防止过伸;足尖 向上,保持中立位,足底不放任何东西。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2.患侧卧位:侧卧位时,头垫软枕,高度适当, 躯干稍后旋转,背部垫枕以保持侧卧姿势,避免患 肩直接被压于身体下,患侧肩部前伸,前臂向后旋, 患侧上肢与躯干尽可能垂直摆放,患侧肘、腕关节 伸直,掌心朝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患侧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略屈膝,踝关节背屈 90°;患侧肢体位于下 方,健侧上肢放于身体上或稍后方;健侧下肢充分 屈髋屈曲,置于软枕上呈迈步状;注意足底不放东 西,手不握物品。

from clipboard

3.健侧卧位:头垫软枕,高度适当,躯干 略向前,胸前放一软枕,避免向后扭转;患侧肩部 充分前伸,上肢上举与躯干约呈 100°角;健侧肢 体在下,患侧肢体在上;患侧上肢向下摆放于软枕 上,掌心向下,肘、腕、指关节充分伸展且手腕呈 背伸位;患侧脚踝背屈,足不能向内翻且不能放置 任何东西;健侧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向后自然弯曲。

from clipboard

4.床上坐位:背后需用棉被或枕头辅助, 以保持上身维持舒适且有依靠;下肢自然伸直,患 侧膝关节略微屈曲且垫一软枕或毛巾于膝下,患侧 足底放一足托或沙袋,保持足中立位或踝关节背屈; 上肢双手十指相扣,健指在患指下方,放在胸前移 动小桌上,注意肘不可屈曲及双手悬空于桌下。

from clipboard

5.椅坐位 ( 包括椅子坐位和轮椅坐位 ):

(1)椅子坐位:安静时平坐在有扶手的椅内,背尽量往 后靠,健侧肘搭于扶手上,患侧肘前伸,手抱软枕, 双腿自然下垂平放于地上;活动时平坐一般椅子, 健指在患指下,双手十指相扣,伸肘,身体稍前倾 平放于前面桌子上。

(2)轮椅坐位:患者坐于轮椅上, 背后放一软枕且尽可能往后靠,上身挺立,膝、髋 关节呈 90°,前臂稍向前旋,双手可搭于扶手上, 双脚置于脚踏板上。


from clipboard

在脑卒中具有“五高”特点的严峻形势下,对 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尤为重要。 早期良肢位摆放能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且早期康 复护理干预中并非一定需要专业的康复师参与及过 多的仪器设备,但其摆放时间和方法可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地进行良肢位摆放将改善其肢体功能缺失、提高生活质量。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