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初启
灿然一方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社会担当
信息公开
公众版
员工/学生版
党建版
EN
首页
医院/科室概况
医院简介
职能部门
科室导航
历/现任领导
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门诊就医指南
特色医疗技术
出/入院服务
交通路线
院区分布
特需医疗
医保服务
常见问题
健康科普
特色医疗模式
医学教育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华西护理学院
毕业后教育
医学模拟中心
医学技术学院
科学研究
科技部
学科建设部
临床研究管理部
科研实验室管理部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学术新闻
医疗新技术
综合新闻
教学新闻
专题专栏
百年华西
华西院史馆
百年华西
终身教授
学科树
华西人物
华西校友
华西医联体
华西产业
大幕初启
晚清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巴蜀大地,封闭落后。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基督教会的传教士溯长江而上来到四川;在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们把西医引入到了四川,在成都建立起最早的西医诊所——福音堂诊所,这就是华西医院的起源。
第一单元
清末四川,卫生落后,缺医少药,霍乱、伤寒、天花、肺病、麻风、鼠疫等经常流行,威胁着成千上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医药广告:巧化怪胎
彼时的“良医”,“金针”放出腹水
传说中的“狗皮膏药”
成都街道
成都街道图
医药广告:巧化怪胎
彼时的“良医”,“金针”放出腹水
传说中的“狗皮膏药”
成都街道
成都街道图
第二单元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大批基督教传教士涌入四川,为利于传教,他们借助于行医和教育,于是西方医学技术开始进入四川。
洋人和轿夫
四川的第一条汽船
西医入川路线(已绘制)
第三单元
从福音堂诊所到仁济医院
存仁医院
仁济女医院
牙症医院
1891
1891年,加拿大传教士赫斐秋(Virgil. C. Hart)、启尔德(Omar Kilborn)夫妇、史蒂文森(D. W. Stevenson)、布朗(Amelia Brown)等人启程来华,并于1892年抵达成都。
1891年,赫斐秋一行离开加拿大温哥华前的照片。自左至右,前排为赫斐秋夫妇、史蒂文森,后排为何忠义夫妇、启尔德夫妇。
1892
1892年11月3日,启尔德与史蒂文森在四圣祠北街开办了最早的小福音诊所,由于语言不通,不到三个月就关闭。
1892年,福音堂西医诊所正式开业
1894
1894年,由赫斐秋筹划,斯蒂文森操办,在四圣祠北街开办了成都第一所西式医院,该院在1895年“成都教案”期间被毁。
1894年修建的四圣祠医院
在1895年“成都教案”期间被毁的四圣祠医院废墟
1896
1896年,在原址重建四圣祠医院,开设病房,有25张男病床。1905年,启尔德争取了加拿大卫理公会的筹款支持及中国政府的资助并购地;1907年,由余安(R. B. Ewan)主持建设,经过数年,建成了当时成都最雄伟的四层楼医院。
1913
1913年,医院正式开业,命名为“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设有病床120张,收治内、外科、花柳病人。谢道坚、启尔德、赫尔、王雨春等都在这里参与医疗工作,是当时四川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强的西医院。
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正门
1913年1月30日,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正式开业
1918
1918年,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学医院。 1928年,正式命名为仁济医院。 1940年,仁济女医院毁于大火后合并进来,设有内、外、妇、儿四大主科。
仁济医院大楼
仁济医院注册表
1894
1894年,美国人甘来德在陕西街开设药房、医院,初名美以美诊所,后定名为存仁医院。
存仁医院注册表
1895
1895年,医院在“成都教案”期间被捣毁,后经重建,为三层丁字形楼房,主楼中央有四面形钟楼一座,高于主楼6米左右,为成都第一座砖木结构西洋建筑
存仁医院大楼
1915
1915年,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学医院。
1915年,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学医院。
1896
1896年,加拿大人启希贤(Retta Gifford. Kilborn)在重建的四圣祠医院中开设妇孺病房,其后在新巷子发展成专科医院,这是四川乃至西部妇女儿童专科的起源。
身着清朝服饰的启希贤
启希贤坐诊
1915
1915年,迁往惜字宫南街,设有有病床52张。
仁济女医院注册表
1915年9月16日,各界要员参加仁济女医院开业典礼
仁济女医院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乐以成、冷玉蓉、胡祖遗、刘恩兰、李哲士、韩芳卿、杜顺德、吴修贞、肖淑明(2馆)
1940
1940年,被火烧毁后并入了仁济医院。
仁济女医院大楼
1908
1908年,加拿大人林则(Ashley Woodward Lindsay)在四圣祠医院开设牙科诊疗室。
1911
1911年,扩大为牙症医院,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牙科诊所之一,号称“远东第一”牙科。 1928年,改为口腔病院。
第四单元
从1892年到1951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为华西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加拿大启尔德家族一门三代,应该被华西的历史铭记。
启尔德
Omar Kilborn
启希贤
Retta Gifford. Kilborn
启真道
L. G.Kilborn
启尔德(Omar Kilborn, 1867—1920)
启尔德(Omar Kilborn, 1867—1920),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弗兰克威尔。毕业于金斯顿王后大学,获文学硕士、化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后在爱丁堡、海德尔里继续深造。获爱丁堡王后大学副教授的职位,但他毅然决定加入卫斯理会的“先遣队”,前往四川传教行医。是华西协合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1914年主导创建医科,并讲授化学、生理学、眼科学及其它课程,因在华西医学创建过程中的卓越贡献而闻名遐迩。1920年,他回加拿大休假期间不幸身染肺炎而病逝,消息传到成都后,成都的社会名流在文庙为他举办了传统的祭奠仪式。
启尔德(Omar Kilborn, 1867—1920)
启希贤(Retta Gifford. Kilborn, 1863—1942)
启希贤(Retta Gifford. Kilborn, 1863—1942),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福特,1891年获多伦多女子医学院外科硕士、化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1893年受卫理公会的邀请来四川会,1894年同启尔德结婚并在成都生育了4个孩子。她是在华西工作的第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女医生,其技术精湛。参与创办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并担任医科教师,讲授药理学、毒理学,直到1933年退休回加拿大。
启希贤(Retta Gifford. Kilborn, 1863—1942)
启真道(L. G.Kilborn, 1895—1967)
启真道(L. G.Kilbron, 1895—1967),是启尔德和启希贤夫妇之长子,1895年出生于四川乐山,1913年获得奖学金进入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习,1917年毕业后继续攻读生理学、医学研究生。在其父亲启尔德逝世两年后的1922年,他返回华西坝从事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1927年在第一次回加拿大休假期间,继续完成他的博士研究生学业,1928年获多伦多大学生理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对生理、药理学颇有造诣。曾将英文的《生理学》译成了中文,著有论文 40 篇。 从1922年起,启真道先后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教师、医科副科长等职务,并在1936年—1943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50年三度出任医学院院长;1951年离开大陆后,到香港大学医学院工作到1963年。在华西协合大学担任医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他积极推动三大学联合医院的教学,努力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为医牙科逐渐发展壮大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启真道(L. G.Kilborn, 1895—1967)
启真道兄妹4人都生长在华西坝,长期在华西协合大学工作。其妻启静卿在此病逝;其妹启智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曾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护士系主任;20世纪40年代,启真道的长女启玛丽在加拿大学成后又回到华西工作。
从1892—1963年,启氏一门三代十余人,为中国医学和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怀德尔·佩恩菲尔德博士所评,
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国于危难之际,给一个七亿人口的大国人民带来了健康和幸福,他们的成就令人肃然起敬!”
启尔德家族1932年在华西的合影
4岁大的robert和2岁大的marry
1920年启尔德夫妇合影
1919年,启尔德回国休假留影
启尔德和启希贤在成都结婚(1894年5月21日)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select…
内容无法访问
信息不更新
内容不准确
错别字
图片不准确
其他
内容无法访问
信息不更新
内容不准确
错别字
图片不准确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
提交